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简介 >

一代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个人资料及生平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9 14:45:48    


京剧表演艺术的一代大师程砚秋,在他一生的艺术生活中,塑造了无数令观众回眸、眷念的女性形象,在京剧旦行勃兴的年代,这些艺术家们在竞演新戏中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

今天说到的这位艺术家,他的唱腔悠美婉转,使人有余音绕梁不绝之感。他在舞台上一举手,一投足,一腔一调,都充分表现出东方特有的美,塑造了一个个光彩夺目的旦角形象。他就是被称为中国京剧“四大名旦”的程砚秋。


程砚秋少年照

程砚秋,满族,原名承麟,乳名小石头,排行为四。他是清朝望族后裔,出身旗门,其先祖为多尔衮手下一员骁将,当年随多尔衮入关,死于战场上,身首异处,清廷为了表彰其功勋,特制了一个金头赐葬,祖上荣耀,荫蔽子孙,在北京德胜门内的大翔凤胡同,分封了房宅。

承麟的母亲曾说过,“全家人是揪着龙尾巴入的关。”

承麟的父亲荣寿,袭有“将军”爵位,但是不务正业,每日便是提笼架鸟,过着公子哥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晚清由于财政崩溃,再无力负担这大批旗人,因此收入日渐减少。

荣寿在承麟三岁时,便病逝了。家中坐吃山空,母亲不得不带着承麟搬离祖宅,生活每况愈下。最后住到了北京当时贫民聚居的天桥大市居住,家徒四壁,彻底沦为了城市贫民。


左程砚秋 中高庆奎 站立者为荣蝶仙

这时,刚好邻居中有一位京剧演员,见母子二人度日艰难,就建议承麟投身梨园。他被介绍到京剧演员荣蝶仙家里,作为“手把”徒弟,并写下了字据,字据上注明七年满期后还要帮师父一年,也就是八年。学生一切的衣食住由老师负责,唱戏收入的包银戏份则应归先生所有。

承麟投师之前,他的母亲曾不断和他商量,问他愿意不愿意去,担心他受不了戏班里的苦。

小小的承麟心想他们家既不是梨园世家,人家能收他就不错,况且家里生活那样困难,出一个人,就减轻母亲一个负担,于是他毅然地答应了。

承麟出门时,他的母亲再三地嘱咐他::“说话要谨慎,不要占人家的便宜,尤其是钱财上,更不许占便宜。”这几句话,程砚秋一生都牢牢地记着,遵循着母亲的教导去做。

荣蝶仙看见承麟以后,认为这个小孩不错,也就收下了他。

在入门后,荣蝶仙就按照梨园规矩将承麟改了名,承麟就姓了程,艺名菊侬。

荣蝶仙是当时名伶,但是对待徒弟非常刻薄,程在其门下无异于仆人,偶有不顺便要受到鞭挞,所以童年时程砚秋是备受欺凌。这在后来有很多人都回忆到过程砚秋的经历,但是在程砚秋的自述录中对这段经历并未提到,只是描述了他在练基本功时的那些困难,人品确实值得肯定。

不过通过在荣蝶仙门下数载的刻苦学习下,程砚秋确实打下来非常扎实的艺术功底。


罗瘿公与程砚秋

这时,荣蝶仙根据程砚秋的特点,让他向旦行发展,学成后一经过登台演出,一鸣惊人,当时有个京城名士、京剧剧作家罗瘿公,某天听完程砚秋的戏后,看到了程砚秋的潜力,于是就找到荣蝶仙为其赎身,脱离师徒关系。

然后罗瘿公将他介绍给京剧名家王瑶卿,为之说戏,不久又拜梅兰芳为师。

罗瘿公与少年程砚秋

罗瘿公还给程砚秋督促鼓励,每天天刚亮,他就要去把程叫起来,到天桥南面密台一带喊嗓,回来上胡琴,吊嗓子。

吃完午饭,急忙赶到梅家,因梅兰芳请有昆曲教师,就在那里学昆曲。吃完晚饭上戏园,戏完了即向罗瘿公讨教他在台上演出时有无错误,然后步行到王瑶卿家,因为王教戏总在下半夜,所以程平常总是在第二天上午四五点钟才回去睡觉。转瞬东方渐明,又要起床去喊嗓子。

可以说,在他初露头面时,由于罗瘿公对他的严厉督促和他本人的自觉努力,才莫定实基础。程砚秋二十岁即崭露头角。梨园同仁一致把他认作奇才,其实他的成就,完全是下足了苦功夫,再加上罗瘿公、王瑶卿、梅兰芳以及其他良师益友的无私指导,方造就出了一个程艳秋。他成名后,始把艳秋改为砚秋。

这时,罗瘿公就开始为程砚秋量身定做新剧本,这些剧本不但打开了京剧的新出路,也为程砚秋的崭露头角创造了条件。

作为良师益友,罗晚年卧病于医院时,程砚秋几乎每日前去探望,并承担了所有医药费,罗去世后,丧葬所需,程砚秋也是慨然任之,痛苦不已,每次要远行时,也会去罗之墓前凭吊。


程砚秋还曾拜晚清著名拳师高紫云为师,学习武术技巧,融合于戏剧之中,髙紫云有一套六合剑,从不肯轻易传人。在梨园中只传授给了三个人,程砚秋就是其中之一。后来程砚秋又将这套剑术的许多动作加入自己的表演中。

程砚秋还精通拳术,当时日伪时期,几个警察仗势欺负他,不料被他打得作鸟兽散,其功夫可见一斑。


1922 年秋天,程砚秋首次来上海亮相。这次原本是上海亦舞台派人到北京邀余叔岩来演戏,此时余叔岩已甚有名气,自己挂头牌,带着程砚秋来挂二牌。18岁的程砚秋首次来沪,从未见过上海的大世面,心情自然很激动。

让他没想到的是,意外的事故,把他从二牌推为头牌,独立挑班了。

原来,不知为何故,上海的军警同余叔岩捣乱,余叔岩没办法,只好偷偷买好火车票回了北京,把程砚秋搁在上海,这下急坏了陪程砚秋赴沪演出的罗瘿公。


陈叔通老年照

罗瘿公曾是程砚秋独立走上京剧舞台的恩人。面对这突然的变故,罗瘿公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处置为好,他马上去找了老朋友陈叔通先生,商量如何应对,陈叔通主张先去问问程砚秋本人有什么打算。对大家的疑问,程砚秋似乎是胸有成竹,他斩钉截铁地说:“若是问我的意见,我就要顶下去!至于有没有把握,那就看票房卖票怎么样吧!”

于是亦舞台老板以“余叔岩大老板因病停演,程艳秋老板头牌演出”的牌子通告观众。

程砚秋决心独自在沪上挂头牌,心中自然有他的底气,第一周八场戏(星期日加演日场),除了以《玉堂春》《虹霓关》等拿手戏打炮,还演了《能仁寺》、《御碑亭》、《奇双会》、《打渔杀家》、《醉酒》和昆曲《思凡》等,观众盛赞,可说是一炮而红,尤其是《玉堂春》一剧唱演后,观众评论说 :“艳秋唱了《玉堂春》,一时间难得再有人敢唱此戏了。”


就这样连演了一个月,欲罢不能。为祝贺程砚秋的成功演出,上海文化界名流简照男、甘翰臣、康有为、吴昌硕、朱小兰、袁伯夔、章一山、王聘三等三十余人特地在愚园聚会,大家举杯相庆,作画吟诗,祝贺程砚秋的成功。陈叔通私下里对程砚秋戏言 :“这是余叔岩给了你一个机会。”


抗战期间,程砚秋颇有风骨,在北平沦陷后,拒绝为日本人献唱,嫉妒之人便以此为由向日寇告状说程砚秋不愿合作。于是日寇便下了令,不许电台广播播放程的唱腔,所以抗战期间,电台中始终没听到程的声音,不知道内幕的人还都觉得非常奇怪。

就像其师父梅兰芳蓄须明志一般。

据说在抗战期间,他为了照顾戏班同仁的生活,本拟外出演出,谁知在北平东站时,碰到日伪爪牙及车警的侮辱勒索。程砚秋是忍无可忍,挥拳与他们打了起来,车警们没想到程砚秋竟然还有一身好功夫,被打得抱头鼠窜。

但是这些人也够坏。在跑之前,竟然将托运的装有京剧行头的箱子全部凿了洞,倒入墨水,结果行头全部损坏。程砚秋愤怒不已,想起国难当头,自己怎能再做“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于是离开了剧坛,像师父梅兰芳蓄须明志一般,他认为“演戏难,清白做人更难,但若不清白做人,又何以认真演戏?”


于是退隐北平城外的青龙桥,改歌为耕。

程砚秋归隐二年,抗日战争胜利,他满怀胜利的喜悦在北平广播电台作广播演说,愤怒控诉日本侵略者在我沦陷区所犯下的屠杀、掠夺、奸污、酷刑、纵火等滔天罪行。

他特别指出,日寇指使梨园公会请他为捐献飞机“义演”的事,他说:“叫我们中国人演戏,得来的钱他们拿去买飞机炸弹,再来杀害我们中国同胞,这是多么残忍的手段。我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决不能做这种助敌为虐、屠杀自已同胞、没有人性的罪恶勾当。因此我宁死不从,他们只好在电台上不准播放我的唱片。。。”他讲得慷慨激昂,听者称快。


抗战胜利后,程师重登舞台,首先应辽吉黑复员协进会北平分会资助东北义民还乡义演,又为赈济广西水灾义演,后作营业演出。一九四六年秋末,应上海天蟾舞台之请,赴沪公演,与谭富英、叶盛兰合作,盛极一时,大饱“程迷”耳福。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文化界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程砚秋重新开始在京剧舞台上活跃起来各地都有程派艺术家的身影。


1950年程砚秋在西安演出期间曾与贺龙元帅邂逅。贺龙元帅听闻程砚秋的侠义“故事”,以缴获的日本军刀相赠。1951 年程砚秋赴西南考察返回路过武汉时,得知当地捐献抗美援朝的飞机还差几颗螺丝钉”立即不顾劳顿辛苦,在汉口连唱五天义务戏,支援抗美援朝。

侠义热肠的程砚秋坚持扶助梨园同行,不分高低一视同仁。与他同台演出的演员有病了.他总会亲自去看望乐队的人员遇到生活方面的困难他只要知道了.总得过问过问。无论舞台上舞台下,程砚秋总有大侠风范。危难时刻,他出手退敌,救贫扶弱。

和平时期,他将全部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献给了人民群众。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

程砚秋1949 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 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总结

以前在一部电影里面,我记不得是哪一部了,师父教徒弟的时候,说了那么句话,我现在还记得,“要想人前显贵,你就得人后受罪。”,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种近乎于残酷的基本功磨练,优于常人的领悟能力、以及开拓和创新,才能成就一个好的艺术家。

在传统戏曲普遍没落的今天,我想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是当年老艺术家的精神,需要记住的是他们曾经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创新,以及在国难当头之时,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风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