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简介 >

高适生平简介 一生参加的五次战争中的表现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4 11:45:41    

一、潼关之战

战争起因: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天宝十五年(756),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部将崔乾祐攻打潼关。唐玄宗令哥舒翰统兵出征。

高适的在军中的身份:高适出任“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助哥舒翰镇守潼关。先前,哥舒翰作文河西节度使,推荐高适做左骁卫兵曹,充当他府上的掌书记,在哥舒翰的军队中长期任职。

结局:哥舒翰兵败被俘,最终被叛军主帅安庆绪杀害。哥舒翰兵败后,高适从骆谷驰马西行,谒见玄宗,于是陈述潼关败亡的原因。

二、平定永王李璘的叛乱

战争起因:公元756年,永王李璘反叛大唐朝廷,欲效仿东晋,占据江南,与唐肃宗争夺皇位。永王李璘,唐肃宗的弟弟(同父异母),唐玄宗第十六子。叛乱时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

高适的在军中的身份:淮南节度使,同时是此次平叛军队的三大主力部队的领导之一。另外两位为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江东节度使韦陟。主要贡献:联合其他两位节度使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1.叛军叛乱时,没有选择直接交战,而是采取缓兵之计,避其锋芒。2.抓住叛军的将士贪图名利的心里,才用攻心战,策反敌方将领,从敌方内部瓦解叛军(叛军将领、瓜州刺史季广琛被策反)。高适特意写下《未过淮先与将校书》,晓谕叛军各部认清形势,归顺官军,反戈一击。

结局:成功平定叛乱,取得胜利,永王李璘兵败,被杀。

题外话:此时,大诗人李白在叛军中任职,被俘后差点被杀。

三、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乱

战争起因:761年4月梓州刺史兼东川节度副使段子璋叛乱,袭击剑南东川节度使李奂于绵州(今四川绵阳东),李奂兵败只身逃往成都。路过遂州(今四川遂宁)时,又将担任遂州刺史的嗣虢王李巨处决。公然反唐,于锦州自立为梁王,改年号为黄龙,将绵州改称龙安府,又设置百官,不久又攻下剑州(今四川广元剑阁县等处)。

高适的在军中的身份:时为蜀州刺史的高适,与西川牙将花敬定,随成都尹、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克绵州,斩了段子璋,平定叛乱。

结局:成功平定叛乱。

题外话:对于参与平叛的花敬定,居功自傲,骄恣不法,纵兵大掠,百姓生活遭到严重破坏。为此,杜甫写下诗歌《戏作花卿歌》《赠花卿》,讽刺他。

四、平定成都少尹徐知道的叛乱

战争起因:762年7月成都少尹徐知道徐知道自称成都尹、御史中丞、剑南节度使;派兵北断剑阁,阻止朝廷派兵入川;西诱吐蕃,共同叛乱。

高适的在军中的身份:高适以蜀州刺史(今成都崇州)的官职作为主帅,利用蕃汉兵内部的重重矛盾,很快击败了徐知道。

结局:兵败,徐知道为其将李忠厚所杀。高适平定叛乱有功,升职: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战后,高适创作散文《贺斩逆贼徐知道表》。

五、吐蕃的入侵

战争起因:公元763年七月,吐蕃纠集吐谷浑、党项、氐、羌等各族军队二十多万人, 向唐朝发起大规模进攻,边境频频告急。

高适的在军中的身份:剑南西川节度使,四川地区的统帅(军区司令员)。

结局:没能抵挡吐蕃的入侵,失城失地,松、维、保三州(四川西北)等地为吐蕃所占据。高适被撤职,召回京城任职。

题外话:此时,大诗人杜甫也客居四川,写下诗歌《岁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