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简介 >

烈士吴樾效仿古之荆轲行义举,舍命弹炸五大臣,唤醒混沌的中国人

7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7 16:08:25    

受维新思想熏陶,办学图强

吴樾(原越)出生于1878年,是安徽桐城人,父亲是一位塾师,因此虽然家贫也能随父读书。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进步很快,此时正值戊戌变法前后,他大量阅读维新派办的杂志,学习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进步文章。虽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很快就被顽固派镇压下去,但是吴樾当时已经将康、梁的思想当成了黑暗中的曙光。

吴樾

吴樾稍大后被堂叔吴汝纶推荐,进入保定高等师范学堂读书。吴汝纶是清末的一个著名学者,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师,对吴樾的影响很深,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吴樾推崇。他曾对吴樾说:“我们国家之所以如此落后、贫穷,不如西方国家,主要是没有新式教育,培养不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他教导吴樾创办新式教育,是救国救民之道。吴樾也不负所望,他在学堂读书时认真刻苦,学堂让他充当学长(现班长),发给他“品端学粹”的牌示对他鼓励。他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点同时,也不忘吴汝纶的教导,他努力奔波费了很大力气创办了两江公学。

吴汝纶

当时两江在保定的子弟不少,他们酝酿成立一所两江公学,吴樾和他几个同学积极参与学校筹建工作,奔波劳碌。办学的校舍在两江会馆,但是有驻军盘踞,是吴樾找布政司杨士骧帮忙出面交涉,又花了不少钱才使驻军从会馆迁出。校舍落实后,吴樾又起早贪黑的筹募资金,修缮房屋,购买教具、桌椅等。就这样经过辛苦筹建,两江公学开学了,百余学生得到就读的机会,吴樾和几位同学分别担任各科教学任务,吴樾他直接搬进了公学住,以全部精力管理学校。他还和一位叫金慰农的同学共同主办了《直隶白话报》,用以传播革命思想,扩大革命影响。在两江公学的影响下,保定私立学校快速发展,当时人们评论说庚子(1900年)以后全国学风日盛,保定一直走在前面,保定办学走自两江公学为发端。

会晤革命志士赵声,吴樾思想升华从维新到革命

吴樾在戊戌变法时深受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直到进去保定高等师范学堂以后,阅读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文章和著述时,他的思想起了很大变化。在之前他也盼望早日实现立宪,当有人非议康、梁等人时,他还会站出来辩护。当他读到革命者的著述后,他认识到救国图存,必须首先坚决推翻清政府,中国不能再走改良主义的道路,此时他反而恨康、梁之说误国害人。

他在公学每日用心阅读鼓吹革命和反清的图书报刊,当看到《扬州十日记》中记载清军在扬州十天屠杀八十万人民时,他拍案而起,发誓要推翻清政府。青年作者邹容在《革命军》中揭露清廷罪行,痛述“十年灭国,百年灭种”的危险,呼吁号召亿万民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与清廷决一死战,“把中国大陆变成干净的土地,达到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的目的”,可惜被清廷勾结帝国主义残忍杀害于狱中。《猛回头》作者陈天华,为了抗议清廷勾结日本政府镇压中国留学生革命活动,愤而投海自杀,以唤醒国人。这些都使吴樾革命激情汹涌澎湃,他决心以邹容、陈天华为榜样,必要时以身殉国来唤醒民众。

1904年革命党人赵声北上保定,投新军从事革命活动,经潘赞化的介绍,和吴樾会晤结识。两个人志同道合,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他们食同桌、寝同榻,推心置腹的相谈了几个昼夜。赵声的出现,使得吴樾眼界更加开阔,革命志向更加坚定,吴樾的英雄气概也让赵声感动,他们成了好朋友,以兄弟相称。

他们都认为康、梁的保皇立宪主张是一种误国误民的反动主张,只有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才可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但在具体如何做时他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吴樾主张暗杀,通过暗杀清廷反动统治集团的头面人物来达到革命目的。赵声则主张采用发动武装起义的办法来实现革命,他劝告吴樾即使冒着生命的危险,杀掉一两个满清贵族,也还会有其他人代替,暗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吴樾虽然觉得赵声的劝告有道理,但是他认为当时政治气氛沉闷压抑,暗杀相比更容易,而革命太难。他对赵声说:“今后我从其易,你为其难,我搞暗杀,你搞武装。”对于暗杀的危险他说:“我已将此身许国救民,为革命事业即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今后提大军北上为我报仇的,必定是你。”赵声虽不同意暗杀的主张,但也为吴樾慷慨赴死的精神而感动的热泪盈眶。

建立北方暗杀团,实验土制炸弹

赵声辞别吴樾后绕道到北京,找到了革命党人杨毓麟介绍了吴樾的情况,希望他能去保定帮助吴樾成立暗杀团。杨毓麟也主张进行暗杀活动,他在日本留学是学会了制造炸弹的技术,革命党人能制造炸弹就是从杨毓麟开始的。杨毓麟答应了赵声的请求,他从北京来到保定找到了吴樾,商定成立了“北方暗杀团”,由杨毓麟主盟,第一批有六位成员,吴樾、金慰农、杨醒余、马鸿亮、金燕生、张啸吟。

杨毓麟

此后,吴樾就同北方暗杀团成员研究如何开展行动。他们分析慈禧深处内宫,奕劻深居简出,都难以下手,只有铁良掌握兵权,经常外出,防范较松,因此将作为主要暗杀目标。吴樾购买了一支日产小手枪,苦练射击,这期间将自己的革命思想随时记录下来,汇编成一篇万言书《暗杀时代》。当吴樾等人准备暗杀活动时,杨毓麟再次从北京来到保定,吴樾向他汇报了准备的情况。当看到吴樾出示的日产小手枪时,杨毓麟笑道:“这是东洋货,用来打狗尚且打不死,何况是要刺杀警卫森严的铁良?”他说完从包里取出一个大纸包,打开纸包,漏出一个圆罐,像一个食品罐头。

大家都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杨毓麟说这是他自制的炸弹,可以到郊外实验让大家看看它的威力。第二天,杨毓麟、吴樾和暗杀团成员来到城外一个山谷中。他们安排两个人坐在高处山石上望哨,其他人在一块巨石下刨了一个洞,将土制炸弹埋进去将引线牵出,又找了一些易燃枯枝摆出几米远用作导火线和炸弹引线相连。他们点完枯枝后躲到安全地方,等了好一会还是没动静,他们回去察看之后发现枯枝的火熄灭了,于是他们将用作导火的枯枝线弄短了,重新点燃之后跑到土坑躲起来。刚进土坑一会就听到一声巨响,炸弹成功爆炸了,他们走近一看发现巨石已经被炸成碎块,现场出现一个大弹坑。炸弹的成功爆炸让大家兴奋不已,吴樾最为高兴,他向杨毓麟和北方暗杀团请求了暗杀铁良的任务,离开保定到了北京,经常怀揣炸弹寻求机会。可惜的是因为铁良遇到过一次行刺险些丧命,所以经常居家不出防范很紧,导致吴樾一直找不到机会,只能滞留在北京。

喋血正阳门,弹炸五大臣,一声霹雳唤醒浑噩国人中的革命英雄气

1905年,当时革命运动与维新舆论盛行。清廷为了缓和形势,愚弄民众,放出了“预备立宪”的消息,并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相绍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清廷的这个骗局,容易蒙蔽群众,影响革命运动的发展,因此杨毓麟和吴樾进行了商讨。杨毓麟说:“如果清廷的骗局成功的麻痹了群众,清廷的反动统治就可能继续下去,我们的国家恐怕就永远都没有重见天日的时候了。

吴樾听了心情十分沉重,他思索一番后慷慨的说:“我用你制造的炸弹去把五大臣炸死,以此来唤醒民众,粉碎清廷的阴谋。”杨毓麟听了心中一震,因为当时的土制炸弹没有电器装置,引爆的线头也不能过长,点燃后来不及投出去的话会爆炸,投弹人很可能会首先牺牲,杨毓麟觉得太危险了。可是吴樾顾不上生命危险,他说现在事态紧急,只要能炸死五大臣,让清廷阴谋破产,使天下志士和百姓能坚定倒清信念,虽死无憾!杨毓麟为他舍身取义的精神而感动,同意了他的意见,为他的行动做了详细的安排。

1905年10月24日,这是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的日子,吴樾打扮成仆人的模样,怀揣炸弹混进了车站。当他走向五大臣所在高级车厢的时候,在车厢门口被卫兵拦住,他谎称自己是跟随“泽爷”的,可不巧的是,这个卫兵恰巧是载泽的侍卫,他觉得吴樾面生,就开始怀疑起来,不停的问吴樾问题,并说要先去通报载泽。吴樾担心事情败露,急忙从怀里掏出炸弹,趁车子启动时点燃引信向车厢冲进去投掷炸弹,可是炸弹引信还是太短,炸弹很快就爆炸了。

只听“轰”一声,现场被炸的惨烈,吴樾因离炸弹近被炸的手足齐断,肚子也被炸穿,壮烈牺牲,拦截他的卫兵被炸重伤,而五大臣因离炸弹还有远,只有绍英伤了右股,端方和戴鸿慈受了轻伤,载泽慌乱躲避时擦破了额头。虽然未有大臣丧命,但五大臣也被吓破了胆,逃回府邸后龟缩不出,再也没人敢谈出洋考察,就连慈禧知道了这件事后也心慌慌的,一度躲进密窖。

吴樾烈士牺牲遗照

吴樾的这次壮举产生了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为暗杀团成员,吴樾的好友马鸿亮事后撰文评价道:“虽荆轲之匕,力士之锥,未能命中,然而夺龙祖之魄,振志士之气,声闻全国,名震全球。徐烈士锡麟,熊烈士成基,相继起于皖,黄发岗烈士发于粤,武昌义举遂覆清祚,皆此一弹首发其难,有以速之成也。”

赵声知道吴樾壮烈牺牲的消息后,痛哭难受不已,发誓要为吴樾报仇雪恨,当革命女侠秋瑾知道此事后,也写了《吊吴烈士越》的诗一首缅怀。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他的遗体被运回安庆,和熊成基等八位烈士一起安葬于孙中山亲题的“皖江烈士墓”。孙中山亲自撰写了祭文,文中有“爱有吴君,奋力一掷”这一句话,就是在歌颂吴樾为揭穿清廷骗局,在正阳门外弹炸五大臣而奋勇牺牲的革命壮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