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简介 >

何香凝生平简介 1972年,94岁何香凝临终前恳请不火化遗体,周总理:我明白,不烧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2 13:30:34    

1972年,94岁的何香凝女士病危,在病房里,她紧紧握着周恩来总理的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有心愿未了,死后请不要将我火化!”

听到这样的请求后,周总理含泪答应道:“我知道的,不烧,不烧。”

何香凝女士是谁?她为何会向周总理提出这样的请求?周总理又为何会如此爽快的答应?

何香凝

1878年,何香凝出生于香港,她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茶叶富商何炳恒。

按照当时的社会风气,何香凝出生就是做小姐的命,她需要学习礼节,遵守妇道,努力融入上流社会。成年后,她还要凭借着温柔贤淑去俘获富贵子弟的爱怜,何香凝注定要按照社会和家族的期待过完一生。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很小的时候,何香凝就表现出了对世俗礼教的逆反之情,她不愿意让母亲为自己裹脚,这个女孩不明白为什么女人都只能有一双小脚,她偏偏要用一双大脚去走天下。在众人的按压下,母亲好不容易把裹脚布缠在了何香凝的脚上,但她却在晚上睡觉时用剪刀剪开,何香凝实在不愿意忍受这种痛苦和屈辱。

为了让女儿裹出“三寸金莲”,何香凝的母亲把家里的剪刀都收了起来。没有了剪刀,何香凝就自己攒钱去买,她买来剪刀的第一件事就是剪掉裹脚布,小何香凝每天都在和父母斗智斗勇。

反反复复一段时间后,她的父母选择了妥协,父母终究是爱孩子的,他们的思想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他们最真挚的情感依然是希望孩子快乐成长。

这是何香凝第一次违反父母的决定。很快,她就做出了第二个让父母震惊的举动。

何家是大家族,家里有很多男孩子,为了让何家的男孩有出息,何炳恒找来了私塾先生教授何家男孩读书,农民出身的何炳恒的教育观念依然是老旧的那一套,他认为“读书是男孩的特权”,女孩就应该操持教务,相夫教子。因此,何家只有男孩可以读书,女孩禁止进入书院。

从小就对知识感兴趣的何香凝气愤极了,她觉得自己比哥哥们都聪明,自己为何不可读书,父亲不让自己进入书院,那么就自学。何香凝买来书籍,她偷偷的在房间里学习,遇到不明白的,何香凝就虚心向哥哥们请教。一段时间的苦读后,何香凝在学识和思想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她愈发觉得自己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伴着书香的指引,何香凝也逐渐成长为了明媚的少女。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何香凝的父母早早的就拜托媒婆替自己的女儿寻觅郎君,可一段时间过去了,始终没有媒婆的音讯,何香凝的父母犯了愁,他们害怕自己的女儿会孤独一生。缘分总是妙不可言,就在何香凝的父母着急难耐时,接受过西式教育的廖仲恺宣言要找一个没有裹过脚的女人做妻子。

听到廖仲恺的要求后,何家父母喜出望外,他们迅速张罗两人见面。

虽然是在父母的安排下认识,可一见面,何香凝就被眼前的这个少年吸引了,她总觉得廖仲恺是最懂自己的人,他明白自己的想法,明白自己的追求。同样的,廖仲恺也被何香凝吸引了,他觉得眼前的女孩十分漂亮,这种漂亮没有“金丝雀”般的精美,但充斥着自由和洒脱。

1897年,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他们二人常常写诗作画,交友聊天,俨然成了令人羡艳的“神仙眷侣”。眼看着时局动荡不安,何香凝夫妇也不愿再关起门过自己的小日子了,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廖仲恺萌生了去日本求学的念头,何香凝十分赞成丈夫的想法,她卖掉了自己的嫁妆和首饰,为丈夫凑够了留学费用。

丈夫走后,何香凝觉得自己不能停在原地,她要追随丈夫的脚步。

两个月后,未出过远门的何香凝只身踏上了开往日本的游船。到了日本,何香凝先后进入了女子师范学校、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和东京本乡美术学校读书。脚踏异乡的土地,心忧祖国的命运,虽然离开了香港,可何香凝夫妇依然时刻关注着国内动态。

19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何香凝夫妇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一见面,两人就被孙中山先生的远大理想折服了,深受震撼的他们当即就决定加入孙中山先生的队伍,共同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两年后,在一批爱国之士的支持下,孙中山先生创办了同盟会,廖仲恺担任起同盟会外务部副部长的职务,何香凝则成了同盟会的首位女会员,专门负责后勤和联络工作。

前排右三为何香凝,右四为孙中山,后排左二为廖仲恺

女性能顶半边天,何香凝可以是操持家务的主妇,她亦可以是为国家前途而奋斗的战士。在何香凝看来,成为妻子和追逐梦想并不冲突,她要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更要经营好自己的事业。丈夫回国执行任务时,何香凝一人带着两个孩子,兼顾处理同盟会的事务,参与设计了反清旗帜符号和反清告示。

1922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时任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代理总长的廖仲恺遭到关押。丈夫被抓后,何香凝万分焦急,她吃不下饭,睡不成觉,反复思考后,何香凝决定亲自去找陈炯明要人,她闯进陈炯明的办公室,不卑不亢的和对方理论,何香凝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办公室里的人都被何香凝的举动惊呆了,没人想到这个养尊处优的总长夫人竟有如此魄力,为了显示出自己的大度,陈炯明当即答应放了廖仲恺。但何香凝料定陈炯明会反悔,她迅速带着丈夫逃到了香港。果不其然,几个小时后,陈炯明便下令再次追捕廖仲恺夫妇。

1924年,何香凝正式走到政治斗争的第一线,她出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社会对妇女的压迫,何香凝向孙中山提交了妇女解放的提案。之后,她更是做出了“三·八妇女节”的提议,何香凝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能走上斗争的道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益。

革命的斗争是残酷的,一年后,1925年8月,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刺杀。

丈夫的去世给了何香凝沉重的打击,他们曾经许下了要共白头的誓言,可如今却是天人两隔,何香凝一度想追随丈夫而去,可孩子还需要母亲,革命的事业尚未完成,她怎么能为了私情抛下一切呢。何香凝收起悲伤,她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了革命的事业中。

1928年,蒋介石展开了“清共行动”,何香凝对蒋的态度十分不满,为革命事业奔走了数十年的她深感:“道不同不相为谋”

为了表达出自己的态度,何香凝辞去了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到欧洲过起了清贫的游士生活。

九一八事变后,忧国忧民的何香凝无法再四处漂泊,她再一次回到祖国。回国后,何香凝与宋庆龄一起创立了妇女抗战后援会,鼓励和动员女性加入抗战队伍。随后又参与了营救“七君子”的行动,何香凝还利用自身的名气创办医院,负责接收伤员。在物质匮乏的战乱时期,医院的开销是很大的,尽管能得到公益款项的支持,可医院的财务状况还是紧张的,为了让伤员医院持续运行,何香凝时不时的就会变卖自己的首饰,她教育孩子要节省,优越的物质条件终究是比不上内心的丰盈,她希望孩子们都能有所长,有所爱。

东北沦陷后,蒋介石不积极抗日,反倒实施“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让何香凝气愤不已,她看不起蒋的虚伪和懦弱,于是,何香凝便效仿诸葛亮激怒司马懿的方法,给蒋介石寄去了一条女人的裙子,还附赠一首诗:“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河山,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出任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位,并积极参与制定国家侨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她还是中国唯一的美协女主席。

何香凝始终致力于妇女的解放运动,并用实际行动向广大妇女同志做出表率。在何香凝的影响下,她的儿子廖承志也加入了革命斗争的行列,并且在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被提名为国家副主席候选人,何香凝的女儿廖梦醒在抗战时任宋庆龄秘书,主要负责宋庆龄与中共方面周恩来的联络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委等要职。

除了工作上的成就外,何香凝还与周恩来总理一家人结成了深厚的情谊,廖梦醒的女儿是周总理的干女儿,两家人在革命的岁月里共同奋斗,相互扶持,取得了伟大的革命果实。

1972年,这个为革命事业奔走一生的老人在弥留之际提出了“不要火化遗体”的请求,她希望能和丈夫埋在一起,做一对潇洒的“地下夫妻”。周总理知晓后,毫不犹豫的回答何老:“我明白,不烧,你放心。”

周总理觉得应该满足何老的唯一请求,她为党和人民奉献了一切,我们怎能忍心让她带着遗憾离开呢。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安详的离开了,按照何老的遗愿望,她的灵柩被护送到了南京和丈夫廖仲恺葬在了一起。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也就此落幕了。

何香凝的一生曲折而丰富,她不愿意接受传统礼教对女性束缚,大胆追寻想要的生活。何香凝用行动鼓励女性走出去,参与社会的治理,鼓励女性勇敢的抵制封建陋习。她是女儿身,却比很多男性更加勇猛,更加坚毅,女性的力量绝不该被忽视,女性的价值也绝不该被贬低。

何香凝是为救国救民而奔走的战士,她是民族的英雄,是吾辈的楷模,当代女性要学习何老身上的品质,大胆追寻心中所想,用行动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