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简介 >

哈萨克斯坦历任总统 ——建国20多年来,始终未更换过最高领导人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9 10:00:45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社会动荡,揭开了苏联各民族之间旧时积怨的伤疤,使本已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迅速趋于尖锐,联盟内部裂痕弥深,濒临解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核武器控制权交予叶利钦,同时镰刀锤子红旗自克里姆林宫降下。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最后一次全会,1922年诞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走向历史终结。曾经备受瞩目的庞然大物分属十五国,其中跨洲滨海(里海)的哈萨克斯坦在12月16日诞生,并凭借273万平方公里的体量摘下了世界最大内陆国的桂冠,而掌舵者是以98.76%的得票率当选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任总统的纳扎尔巴耶夫。

下图(图1)——苏联解体

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族,1940年7月6日出生于阿拉木图州卡斯克连区一个叫切莫尔甘村的牧民家庭。1960年自铸铁工、高炉炉工等基层岗位起步,磨炼钢铁般意志的同时仍苦学不辍,1967年就读卡拉干达冶金联合企业高等技术学校,并以函授形式完成苏共中央党校全部课程,为其日后的政坛升迁奠定了基础。

1.升迁路

1)哈萨克斯坦地方从政路线

自共青团铁米尔套市市委开始,纳扎尔巴耶夫历任卡拉干达州冶金联合企业党委书记、州钢铁联合体党委书记、州党委书记(主管工业)等。

下图(图2)——哈萨克斯坦行政区划

2)哈萨克斯坦中央从政路线

地方的绝佳表现直接撬动了苏共中央的赏识。1980年,纳扎尔巴耶夫被任命为哈共中央委员会书记,仅四载即荣登哈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政府总理),以44岁的矫健体魄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担任此职最年轻者。

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使国家陷入半瘫痪状态之际,“最有前途的少数民族干部”纳扎尔巴耶夫凝聚的威望却愈发高涨,1989年,其顺理成章荣膺为哈共中央第一书记,自此执掌哈萨克斯坦最高权柄。而苏联的解体则为其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下图(图3)——年轻时的纳扎尔巴耶夫


2.连续五次荣膺总统宝座

自1991末高票当选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任总统以来,纳扎尔巴耶夫连续四次蝉联:

1999年1月,以79.78%的得票率连任;

2005年12月,在提前举行的总统大选中,再次高票蝉联(91.01%);

2011年4月,又以超高人气轻松连任(95.55%);

2015年4月,再次获得压倒性胜利(97.7%),政坛常青树名不虚传。

注:07年的宪法修正案使得纳扎尔巴耶夫可不受次数限制的参加总统竞选。

下图(图4)——宣誓就职的纳扎尔巴耶夫


3.带领哈萨克斯坦前行

纳扎尔巴耶夫素以“果敢、铁腕、刚毅”著称,杀伐决断雷厉风行。

一者,摒弃核诱惑。

独立伊始的哈萨克斯坦继承了前苏联1216枚核弹头及图-95MS战略轰炸机和SS-18洲际弹道导弹等运载工具,这可是世界第四的核武库啊,仅次于美、俄及乌克兰。然纳扎尔巴耶夫以震惊世界之态,抵御了成为地区潜在超级大国的诱惑而放弃了核武器,实现了本地区的无核化。在赢得广泛国际赞誉和尊重的同时,可谓放弃了同俄罗斯等争夺地区霸权的机会,为本国经济发展赢得了广阔的国际空间。

二者,力排众议,强行迁都。

1997年,纳扎尔巴耶夫迁都阿斯塔纳,东南距阿拉木图1300多公里。世人眼中,阿斯塔纳乃一片荒芜之地,冷酷严寒,萧条凄凉,遂受诸多反对及冷嘲热讽。然十数载后,新都阿斯塔纳迅速崛起,以激情澎湃的新面貌与阿拉木图双星闪耀,极大推动了全国的均衡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良性调整。

下图(图5)——哈萨克斯坦的地缘结构

上世纪90年代初,与激情燃烧的独立岁月相伴的,是通货膨胀、工业瘫痪和农业减产。1990-1994年间,哈萨克斯坦的工业总产值下降50%,农业生产下降1/3,运输总量更是锐减2/3。在如此百废待兴的荒芜大地上,依托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经20余载的市场化运作,哈萨克斯坦逐步蜕变。人均GDP自不足千元(美元)奔腾至万元水平,远超中亚其他国家,成为了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而居民收入、医疗福利等各项指标均涨幅明显。经济的扶摇直上和社会的安定祥和,带给了这位铁腕总统无尽的爱戴和超高的支持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