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百科 >

民国二十八年是哪一年?乱世中的东海县长们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2 14:00:49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东海县知事公署被改为东海县政府,县行政长官也改称为县长。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仍,东海县历经多位县长的管辖,今天的档案时空就给大家讲述那些乱世县长们在东海任职的故事。

庞寿峰

首任东海县长名叫邹可权,湖南宁乡县人,1928年秋被委任为东海县行政长官。邹可权清末曾在辽宁从军,1913年任浙江陆军骑兵第六团团副,因作战英勇,于公元1921年授勋四等嘉禾章,此后,邹可权宦游江浙三十年,历任东海、诸暨(今属浙江绍兴)、桐乡(今属浙江嘉兴)等县行政长官。

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刘阳:邹可权还是个文人,喜欢写诗。他在1937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创作了一本诗稿叫《宁静庐诗稿》,记载了众多抗战时期的大小事件,对研究抗日战争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东海县志》第二十一篇“政务”中,收录有一张《东海县民国政府历任行政长官更迭表》。其中,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七月至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七月任东海县长的是湖南长沙人何振纲。

据民国二十七年五月十四日的渝字第四十九号《国民政府公报》记载,“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呈,据内政部长何键呈,署江苏东海县县长何振纲、署江苏邳县县长秦杰人另有任用。”这份《公报》中提及的秦杰人在离开邳县之后,就来到东海县接了何振纲的班成为新一任的东海县县长。

相较于前两位县长而言,这位秦县长可谓“劣迹斑斑”。

刘阳:抗战爆发后,1939年3月,海州沦陷,当时的东海县长秦杰人竟然抛下百姓临阵脱逃,被后世戏称为“逃跑县长”。史料记载,秦杰人是江苏仪征人,曾先后在阜宁、昆山、睢宁、邳县等地任职。根据国民政府内政部的相关资料显示,从1933年到1938年的5年间,秦杰人曾多次被“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点名批评,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劣迹斑斑的人却被派往当时被认为是“襟江滨海,地位重要”的东海县。更为可笑的是,即便是发生了临阵脱逃的丑闻,可到了抗战胜利以后,这位秦杰人却摇身一变,栖身于上海市政府,担任起了接管敌伪财产的行政专员,这样的历史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1939年,秦县长逃跑以后,东海县长一职便由东海人庞寿峰接任。庞寿峰,祖籍山东郯城,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公元1902年8月)生于江苏东海。192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师范,次年考入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科,毕业后曾任新浦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庞寿峰在海州东大街创办了海州地区第一份新闻报纸《海州日报》。

刘阳: 1925年,庞寿峰在省立八师读书期间,曾跟随该校国文教员吴铁秋先生前往云台山做旅行考察,期间撰写了一篇游记,题为《云台山古洞探考》。后来,吴铁秋在编写《苍梧片影》时,也将这篇文章收录在书中。文中提到:“十三年三月,我校学生旅行云台,庞生寿峰,注意云台古洞,做了一篇《云台山古洞探考》,大有科学家研究的价值,今把他略加裁节,藉供史地博物的诸学者,做考究云台古物的资料”。

1939年海州沦陷后,庞寿峰临危受命,带领东海县流亡政府积极投身抗战。1940年12月,由张爱萍领导的新四军九旅一部在湖东口(今属沭阳县)一带与流亡政府武装遭遇,庞寿峰被擒,后经说服教育,庞寿峰获释。抗战胜利后,庞寿峰曾任“行宪”第一届立法院立法委员。1984年在台湾逝世,享年82岁。

抗战时期,东海境内除了有流亡政府在活动外,还曾先后存在有两个由侵华日军扶植的傀儡政权,即1938年3月成立的所谓“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与1940年3月组建的“汪伪国民政府”。在此期间,两个傀儡政权都曾先后委任县长主持东海县的日常事务。

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三月,日军在海州建立伪政权东海县维持会,会长由胶东人韩叔瑗担任,此人原先是新浦新市街信诚商行的老板。第二年年初,时任灌云县伪县长的黄绥之接替韩叔瑗的职务,移署东海县。

1945年日军投降后,时任国民党江苏第三清剿区指挥官兼苏北水上警察总队长的朱祥符派人将黄县长扣押,由于黄绥之“办事谨慎”且“抓不住兵权”,认为他在抗战期间未协助日军做危害百姓之事,因此于1946年秋将其无罪释放,黄绥之就此隐遁河南老家,不知所踪。

民国时期,正值日军入侵的危难时机,狼烟四起,国家千疮百孔,民族百废待兴,县长官虽然不大,但是当上却不是很容易,当上之后稳定下来更不容易。有一位民国县长曾称:“全部精力,须以百分之三十应付土劣;百分之三十周旋驻军各军官;百分之二十办理等因奉此;其余百分之二十姑得努力惠及民生”。 由此可见,他们既要处理好当地士绅的关系,又得按省府官员的要求,还得筹集粮草伺候当地的驻军,想要在民国时期当个为民办事的县长,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