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百科 >

姓氏文化:白的姓氏的起源

79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31 17:38:27    



白姓的来源比较复杂,有许多互无关系的支派,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六种说法:


其一,以邑为氏,出自颛顼(zhuān xū)帝芈(mǐ)姓后裔。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迁都郢(yǐng,今湖北江陵西北),改国号为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受迫害逃到郑国,后因做晋军袭郑的内应而被杀,他的儿子胜随伍子胥逃到吴国。楚平王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国令尹子西把胜召回国,任巢大夫,封白邑,人称白公胜。子西曾应允胜出兵伐郑为太子建报仇,可晋国伐郑时,子西却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最终失败自尽。他死后,子孙便以其封邑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元和姓纂》、《尚友录》等有载。


其二,以字为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孟明视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他的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有载。


其三,《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姓氏考略》及《姓氏寻源》等古籍也赞同这种说法,如果此说成立,则白姓是早在炎帝神农氏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其得姓历史已超过五千年。


其四,清代张澍《姓氏寻源》称:“《逸周书》白民之国,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传说古代南方有个白民国,唐代在其地置白州(在今广西博白县),当地人以地为氏,也称白氏。


其五,皇帝赐姓。如元时西域纥(hé)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如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之子察汗也被赐姓白氏。


其六,他族改姓。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取其祖辈名字中的“白”字立姓而来。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其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另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来;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族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均为白;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少数民族中亦有白姓。


关于白姓起源说法虽多,但其中一些显然不能成立,如唐代白民国说与元代赐姓和他族改姓说。这些白姓均非汉族,出现的时间也很晚,所以不能作为白姓的“源”。将炎帝大臣白阜视为白姓始祖可将白姓的历史推至五千年以上,但这段叙述过于简略,而且是后人的追述,能否作为信史尚待考证,更重要的是,白阜后人的世系亦无从考证,因此要使这种说法成立恐怕还需要更多的资料,这有待于新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现。这样,目前比较可靠的说法就只剩下了两种,即以邑为氏和以字为氏。这两种说法中的白姓始祖及相关人物,在先秦以及汉代的史籍中都有较多的记载。


在这两种说法当中,白姓源于楚国公族之说受到以白居易为代表的白氏先贤的认可。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说:“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即楚平王)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唐宰相白敏中墓志中也称:“白氏受姓于楚公子胜,理白邑有大功德,民怀之,推为白公。其后徙居秦,生武安君……”不仅如此,近年来,在河南、陕西等地出土了十余块墓志,皆称白氏出自楚公族。有追溯至祝融的:“昔天命祝融,制有于楚,洎(jì)王熊居,太子生胜,避地于吴,赐号白公,爰命氏矣。胜孙起适秦为将,爵武安君……”有追溯至颛顼的:“白氏其先太原人,颛顼帝之后。帝子裔孙曰起,起为秦将军,封武安君……”以上为隋唐时期白氏先贤认定的白氏始祖,均没有脱离楚公族。2001年,在洛阳龙门西山发掘出土了白公陵巨碑,该碑系白居易在大和五年任河南尹时所立,碑体高度63米,重约20吨。现将碑文全文载录如下:


公讳胜,其先芈姓,楚公族也。楚平王太子建遭谗奔郑,郑人误杀之,建子胜与伍员奔吴。惠王立,诏公返楚,以为巢大夫,封白邑,号白公,因氏焉。公思报父仇,请兵伐郑,惠王许之而兵未起。适晋伐郑,郑求救于楚,令尹子西受赂与郑盟,公乃大怒。及周敬王四十一年七月遣部将石乞袭杀子西于朝,劫惠王,踞郢都,立为王。会叶子高救楚,公兵败殒于山,石乞葬之,其地无知之者。公享年五十五,子五,曰:乙、丙、已、降、张,四子奔秦,咸为名将。幼子居楚,湮祀焉。洎大和五年正月,余守河南,前相国、武昌军节度使元稹书至,言部属于荆山之谷瞻拜公之墓垅,及楚简公之佩剑铭。土人云:公九世孙起拔郢拜祖于此,云云。余狂喜不置曰:此诚天助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白氏先祖之兆,逾千载,于今问世,此非天意耶!公孤眠江汉间,地处僻壤,为祭祀计,族亲议迁葬。遂遣敏中、景受奉公之灵至东都,其年五月五日安神于龙门西山之南阜,礼也。裔孙居易拜撰,微之书,铭石以志。


白公胜陵巨碑的发现,进一步说明了白居易坚信白氏出自楚公族之说。目前,国内大多数白氏族谱皆称白氏出自楚公族。此外,《韩国白氏大同谱》、《韩国白氏宝鉴》皆承认白公胜为白氏得姓始祖。再如与安溪榜头白氏同宗的浙江平阳白氏宗祠正殿楹联:“溯本源于楚服秦关系出南阳百世宗支勿替,探形胜于闽天浙懈灵种湖窦千秋堂构维新。”此联乃平阳白氏旧宗祠联语,可见当地白氏古时即承认白氏出自楚公族。


因此,白公胜为白姓始祖,今河南信阳息县为白氏祖地当毋庸置疑。


以字为氏的白姓起源说,出自由北宋著名学者宋祁与欧阳修合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文中称:“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虞之公族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白乙丙的后代以白为氏,形成了白姓的又一支。因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故这支白氏起源于今陕西。这种说法还存有一定疑问,如白乙丙的出身问题,不同的历史典籍记载有所差异。但此说毕竟出自知名学者之笔,因此也受到一些人认可,其详情或许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


以邑为氏之白姓


宋代人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中将白姓列入“以邑为氏”类。说“白氏,芈姓,楚白公胜之后也。楚有白邑,其地在蔡州褒信(今河南息县白土店,位于包信镇西南)”。前引白居易在其《太原白氏家状二道·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中的记述也大体如此。还有其他一些大致相同的记载。这些材料都表明:白氏一支出自春秋时楚国之芈姓,始祖为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胜,胜曾被封于白,为白公,世称白公胜,其子孙以先祖的封邑为姓。在这里,白姓的起源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楚平王二年(前527),大夫费无忌(一作费无极)受楚王派遣到秦国为太子建娶亲。费无忌是个善于媚上的奸佞小人,他见秦女貌美,便先行回国劝楚平王自娶秦女。好色的楚平王竟然接受了这一荒唐的建议,把原本聘为太子妃的秦女据为己有,这件事成为当时楚国的一大丑闻。费无忌虽讨得了楚平王的欢心,却与太子结下了仇。他唯恐太子继承王位,便常常在楚平王耳边说太子的坏话。楚平王本来就不喜欢太子的母亲蔡女,在秦女为他的生了儿子熊珍之后,他与太子的关系更疏远了。楚平王六年,费无忌先是劝楚平王把太子建派往城父(今河南宝丰)去守边,然后编造谎言,诬告太子意欲谋反。于是,楚平王拘押了太子的老师伍奢,并下令召回太子。后来,伍奢和他的长子伍尚被楚平王杀害,他的次子伍子胥逃出了楚国。


镇守城父的太子建得到郢都的消息后仓皇逃往宋国,恰好在那里碰上了刚逃出来的伍子胥,当时宋国正发生一起内乱,他们又一起投奔郑国。居留郑国期间,太子建去了一趟晋国,晋王私下要求他作晋国攻打郑国的内应,并承诺灭掉郑国之后将其领地送给他。太子建急于占据地盘积蓄力量讨杀费无忌,竟然答应了晋王。但这件事被他的随从得知并报告了郑国,太子建一回郑国就被杀掉了。而伍子胥和太子建的儿子胜也成了郑国人追杀的对象,他们只好再次出逃。一路艰辛,最后到了吴国。此后,伍子胥在吴国做了官,胜也就留在了那里。


楚平王在他执政的第十三年(前516)死了,他和秦女的儿子珍继承了王位,就是楚昭王。昭王年幼,国政由楚平王的庶弟令尹子西辅理。子西顺应民意,杀了费无忌。楚昭王死于他执政的第二十七年(前489),他的儿子章继承了王位,就是楚惠王。楚惠王二年(前487),子西与惠王谈起了客居吴国已几十年的胜,深感怜惜,毕竟血浓于水。于是就准备召回胜,而叶公则坚决反对。叶公叫沈诸梁,是楚国左司马沈尹之子,封邑在叶(在今河南叶县境内),人称叶公。他认为,胜为人冷酷而又不讲信用,召他回来迟早会生祸患。而惠王和子西都对叶公的话不以为然,叶公只好称病回自己的封邑去了。


胜回国之后,惠王把他封在白邑(在今河南息县境内),此后人们便称其为白公胜。回到故国的胜念念不忘郑国的杀父之仇,召集一批武士为复仇作准备,其中有一个叫石乞的最得他信任。几年后,他正式向子西请兵伐郑。子西并无伐郑之意却口头上答应了白公胜。就在这一年,晋国伐郑,如果楚国出兵,正可一举灭掉郑国。但子西不仅没有出兵反而作了双方的调解人,使晋、郑言归于好,互相结盟。白公胜气坏了,从此他天天独自磨剑,并声称要杀了子西。又过了几年,白公胜终于瞅准机会,带着石乞等一帮勇士闯入王宫杀了子西和子西的弟子期,把楚惠王囚禁了起来,自立为王。夺取王位的胜希望通过改革朝政来获取民心,稳固政权,但他没有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远在自己封邑的叶公得到白公胜叛乱的消息后,随即召集国人杀奔郢都。白公胜的行为在楚国并不得人心,他手下也多是乌合之众,很快便被叶公打败。白公胜逃入山中,在万般绝望之下横剑自刎。一直追随着他的石乞将他的尸体埋在了荒山之中。后来,石乞被楚国人抓住,人们逼他说出白公胜尸体所在。石乞是个讲信义的人,至死也不肯说,最后被杀了。白公胜的埋葬地大约在今天湖北荆山的丛林之中。到了唐代,在当地任地方官的元稹发现了白公胜的墓,白居易将其迁葬洛阳。


在各种史籍的记载中,白公胜都是不甚光彩的人物,但我们今天审视这段历史时显然不能简单地沿用前人的眼光。我们当然不能赞同白公胜的反叛,但应该看到的是,当他还是一个无辜的孩子的时候,就受到了来自自己祖国和父亲的仇家郑国的双重迫害乃至追杀,成年之后又不得不远离故土寄人篱下,在这种环境中,他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扭曲。叶公所说的他的那些性格特征正是这种残酷的成长环境造成的,他是残酷的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白公胜死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封邑“白”为姓,白姓一支就这样流传下来。据白居易在其《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和2001年在洛阳龙门西山发掘出的白公陵碑记载,白公胜有五个儿子,分别名乙、丙、已、降、张,除幼子张留在楚国不知其后之外,其余四子逃到了秦国,在那里居住下来并做了官。


以字为氏之白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中关于白姓起源有这样一段记载:“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在今山西陆平县东北),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伯奚媵(yìng,作为陪嫁的奴隶)伯姬(晋国公主)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根据这段记载,白乙丙是秦国大臣百里奚的孙子,孟明视的儿子,他字白乙,名丙,当时人们对人称谓的习惯是先字后名,所以叫作白乙丙,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为姓,由此形成了白姓一支。但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秦本记》中却说:“(秦穆公)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jiǎn)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也就是说西乞术和白乙丙并非孟明视的儿子,而是蹇叔的儿子。蹇叔是百里奚的好朋友,经百里奚推荐在秦国做官,与百里奚同掌国政,白乙丙是蹇叔的小儿子。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或许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里,我们取《史记》的说法,因为《史记》的创作年代较早,司马迁能看到许多在后世由于战乱等原因失传的史料,所以其记载应该更为准确。


白姓虽与百里奚并无血缘关系,但白乙丙的经历却与他关系很大。百里奚是虞国的破落贵族,人到中年仍一事无成,便出外闯荡,但漂泊多年也没有找到用武之地。当他在齐国穷困潦倒沿途乞讨时,蹇叔收留了他,两人谈得很投机,遂成了交好的朋友。后来,百里奚经蹇叔的朋友宫之奇推荐,在虞国谋到了官职。蹇叔依然留在齐国自己的老家。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用计灭了虞国,百里奚和虞君一起被俘成了晋国的奴隶。恰好这一年秦穆公派人到晋国求亲,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的奴仆也送往秦国。他半道上趁人不备逃到了楚国境内的宛(今河南南阳),被当地人抓住,让他放牛。秦国的国君秦穆公很有雄心壮志,为了谋图霸业正在四处招揽人才。他的大臣公孙枝把百里奚怀才不遇的情况告诉了他,秦穆公喜出望外,马上就要派人用重金把他赎回来。公孙枝却说:“楚国人让他放牛是不知道他有多大本领,用重金去赎,人家肯定会起疑心。”于是秦穆公就派人按当时一般奴隶的身价,带了五张羊皮去楚国,把百里奚赎了回来,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五羊大夫”。这一年百里奚已经70多岁了。


秦穆公见到百里奚后便和他谈论军国大事,两人越谈越投机,一口气谈了三天。秦穆公非常高兴,要拜他为相。百里奚乘机力荐蹇叔,称蹇叔有雄才大略,只是天下没人知道。秦穆公当即派人带重金去请蹇叔。蹇叔比百里奚还大一岁,他年轻时就是个隐士,原本无意做官,但为了成全朋友,就决定去秦国,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陪同父亲一起前往。蹇叔一到秦国,秦穆公就召见了他并向他讨教为君之道。蹇叔侃侃道来,把秦穆公听得饭都忘了吃。秦穆公随即拜蹇叔为右相,百里奚为左相。而西乞术、白乙丙和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都做了武将。不久,秦穆公派他们领兵讨伐姜戎(西部少数民族的一支),三人牛刀小试便大获全胜,赶跑了姜戎,从此秦国占领了瓜州(今甘肃敦煌市)一带的领域,扩大了版图。百里奚和蹇叔辅佐秦穆公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力日渐强大。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8),中原霸主晋文公死了,郑国的新君也刚刚即位。这时有郑国人向秦国出卖情报,并答应做秦国伐郑的内应。秦穆公觉得这是他出兵中原成就霸业的机会,而蹇叔和百里奚都觉得不能出兵,因为行军千里去袭击别国,成功的把握不大,即使打了胜仗也不可能占有那么遥远的郑国土地,一旦战败恐怕全军覆没。但急于求成的秦穆公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命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将,率军伐郑。出发那天蹇叔和百里奚去送行,他俩望着儿子们禁不住老泪纵横,深知这一去凶多吉少。


这支秦军一路奔袭,穿越晋国到了滑(与晋国相邻的小国,长期依附于晋,在今河南偃师市南),眼看就要进入郑国境内了,郑国却一无所知。郑国的大商人弦高正赶着12头牛要到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去卖,恰好与秦军相遇。他灵机一动,一边让自己的随从回国报信,一边带着自己的牛迎上前去求见秦军的主将,佯称郑君派他前来犒赏将士们。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误以为郑国已作好准备了,于是便就地灭了滑国,班师回国。秦军灭滑的消息很快报到了晋国,晋国的新君晋襄公非常生气,下令发兵,在崤(xiáo)山(在今河南洛宁县北)伏击秦军。崤山是两山夹一谷的狭窄通道,这一仗秦军全军尽没,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也被晋军生擒。晋国太后、晋襄公的庶母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听说秦军吃了败仗,又有三员大将被擒,心里很难过,也怕两国结怨太深,就劝晋襄公放他们回国交秦穆公处置。晋襄公虽然很不情愿,但碍于太后的面子,还是放了三员秦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侥幸回到了秦国。


不久,蹇叔和百里奚告老还乡。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终日操练军队,等待复仇的时机。三年后,秦国以三人为将伐晋。大军渡过黄河之后,孟明视下令将船全部烧毁,以明必胜之志。这批将士多是崤山阵亡将士的子弟,他们心中也都燃烧着复仇之火。秦军一路攻城掠地,势不可挡,晋国人全部守在城内不敢出战。秦国一举击败中原霸主,令各路诸侯刮目相看,也为以后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蹇叔走了,白乙丙却再也没回到自己的故乡齐国。他留在了秦国,他的子孙由此开始在这一带生息繁衍,并都以他的字首“白”为姓。白姓一支由此起源。


祖地:白姓的祖居地在河南信阳息县。


息县


息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豫州,周武王时封文王37子羽达为息侯,始建息侯国,公元前682年,楚灭息国置县,此后两千多年历史中,曾设新息县、息侯国、东豫州、息州,数经分合,直到明洪武年间置县至今。


息县白土店,位于息县城东北25公里处,这里是白姓始祖白公胜居住的地方。它南临莲花港,北靠闾河。据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息县志》载:“该集(白土店)春秋时为白公国治。南北朝梁置白苟戍,又为白苟堆。”“北齐为齐兴郡治,废郡为白苟县治。”隋唐时建制多变,“清称白土店”。白公胜死后,他的后人为避祸四散奔逃,离开了他们的祖地。历史上,人们曾陆续在这里建起了白公城、太子建庙和白亭等,以纪念白姓的始祖。


由于白姓自白公胜之后便离开了祖地,因此,白姓在其祖地并未形成望族。白姓历史上最杰出的名人当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晚年居住洛阳,并曾在任河南尹时,将白公胜迁葬洛阳,因此,近年来的白姓寻根者多把洛阳或白居易故乡及家族先茔所在地陕西渭南作为目的地。也有白姓寻根者将白姓历史上的郡望南阳作为目的地的。而认同白乙丙为白氏始祖的,也将陕西凤翔或咸阳视为祖地。应当说,这些地方都曾是白姓祖先生息的地方,也是他们建功立业书写辉煌历史的地方,但它们都是白姓的“流”,其“源”当在息县。


—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