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百科 >

甘肃礼县西山遗址:秦人最早的城址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21 08:15:48    

一、遗址概况

西山遗址位于甘肃省礼县县城之西、西汉水北岸的山坡上,遗址北边是鸾亭山遗址,东距大堡子山遗址 13 千米。西山遗址地势呈西南—东北走势,原为西高东低的斜坡地貌,由于近代平田整地,形成宽度不等的多级阶地。遗址由簸箕湾,大、小雪坪及雷神庙等小地名组成,其东南临西汉水,北为雷神庙,西为峁梁,地势平缓,堆积较厚。调查发现地面及断崖上暴露有灰层、房址、墓葬、夯土等,文化层厚约 0.5 〜 2 米。采集有仰韶晚期、周、齐家文化和寺洼的陶片(图一)。


该遗址在 1958 年甘肃省博物馆和 2004 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调查时被称为“雷神庙遗址”,雷神庙是台地东北地势较低处的俗称,此处有一座原为雷神庙,现为关帝庙的小庙宇。由于当地人将遗址所处台地的广大范围称为“西山”,而遗址内不同时期文化遗存所分布的范围并不局限于“雷神庙”所处的台地。

2005 年为寻找秦人早期都邑并配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2002 级本科生田野考古实习,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正式对西山遗址进行发掘。发掘主要集中在雷神庙以西,遗址的东北部,西山第二、三级阶地上,第一、四、五级阶地亦零星布方。发掘面积约 2000 平方米。发掘出大量史前和两周时期的灰坑、墓葬以及部分陶窑、灶坑、动物坑、房址、城墙、建筑遗迹。两周时期文化遗存可分西周、东周两个阶段,其文化属性均为秦文化遗存,后者数量占绝大多数(图二)。


二、主要发现

该遗址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 70 余个、房址 7 处、墓葬 3 座、陶窑 8 处;西周墓葬6座、灰坑5个;东周灰坑170余个、墓葬 28 座、动物坑 10 个、房屋基址 5 处;汉代墓葬 2 座、唐代墓葬 2 座、元代墓葬1 座。出土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铁器等各类质地遗物数千件。


新石器时代遗迹在遗址中占有相当规模。除墓葬外,基本属于仰韶中期、晚期以及龙山早期遗存。灰坑多为圆形、椭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部分底部存留红烧土、焚烧石块、大量灰土的灰坑,可能是史前烧烤坑(图三)。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器形多为尖底瓶、罐、钵、杯、瓮等,彩陶占一定比例。3 座史前墓葬均为东西向,葬式为仰身直肢,年代接近龙山时代早期,出土器物有陶罐、杯、钵等器物,器形接近常山下层文化器物,纹饰与齐家文化器物类似,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地方类型(图四、五)。



发现基本围绕该遗址而筑的夯土城墙,依山势走向而建,平面呈东西走向,为东宽西窄的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 10 万平方米,各段残墙长 1200 多米,系夯土版筑,结构致密坚硬。根据对城墙的试掘解剖,发现西周晚期的灰坑打破城墙夯土、春秋早期的房址叠压在城墙夯土之上的迹象,推断城墙的建造年代不晚于西周晚期。这是目前所见秦人最早的城址(图六)。


两周时期灰坑广泛存在于遗址内,其平面多呈圆形、椭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圆形灰坑又可分为口底同大坑、口大底小坑和口小底大的袋状坑。坑内出土物以兽骨和陶片居多。兽骨多牛、马、猪、羊、狗等,陶片可辨器类有鬲、盆、豆、罐、盂、瓮等(图七)。


墓葬按照地势分区埋葬,大多为东西向竖穴土坑墓,排列有一定规律。西周时期墓葬 6 座,其中 3 座形制较大的埋葬在地势较高处,东西向竖穴墓,墓主葬式为直肢葬,带腰坑、殉狗、殉人,随葬品丰富。3 座形制较小的埋葬在地势较低处,为南北向竖穴墓,墓主葬式为屈肢葬,随葬品较少。M2003 为此次发掘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长 5.05、宽2.6、深 11.1 米,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竖穴墓道的北壁和南壁各开有壁龛,内置殉人。北壁殉人为 30 岁左右的女性,置有棺;南部壁龛殉人为 15 〜 16 岁的女性,置殉狗。墓主葬具为一棺一椁,棺为彩绘漆棺,棺外设置头箱。墓主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头向西,发掘时发现墓主头骨留有一个射进未拔出的铜镞。椁下有腰坑殉狗(图八)。随葬品置于头箱、椁内、棺内及棺盖上。铜器有鼎 3 件、簋 2 件、剑 1 件、戈 1 件、铜鱼 16 件,玉器有璧、圭、戈、璋、玦、管,陶器有鬲、盆、豆、罐、甗及海贝等(图九至一三)。




东周墓葬多为春秋—战国中期秦人墓葬,较大的墓葬带有棺椁,较小的仅有棺。多数墓葬仅随葬陶器,器形多鬲、鼎、盆、罐、仓、囷等。铜器较少出现,较大型墓葬常见一或二件铜鼎,数件石圭。墓主葬式除一座为直肢葬外均为屈肢葬,为典型的秦人墓葬。

建筑房址分地面式和半地穴式两种,地面式房屋由于后期破坏多保存不佳。F301是遗址内较大的一处房屋建筑,由于晚期破坏,现仅剩一段夯土台基和墙体基槽。在墙基下发现的陶水管道,证实 F301 为一处大型建筑。半地穴房址 F107 相对保存较好,平面呈椭圆形,北部堆积有密集的卵石,排列规律,有火烧痕迹和灰烬,残留有兽骨和陶器残片。门道设在北边,东南部有供上下的台阶,坑底和坑边有多个柱洞(图一四)。


遗址内发现马坑 7 个、牛坑 1 个、狗及其他动物坑 3 个。其中 K404 〜 K407 位于遗址东部的一处夯土平台上。夯土台近南沿处,挖有 4 个长方形浅坑,每坑各埋 1 匹马。马皆为跪俯姿态,口含铜马衔,马身下铺有芦席,马尾置铜鱼(图一五)。该马坑近旁有一直径 1.6 米的圆坑,编号 K408,坑内埋有羊头、马肢骨和牛肢骨。K403 为一个大坑,底部有两个小坑,每个小坑埋藏 1 匹马。经鉴定,埋藏所用马匹均为接近成年的马驹。


三、主要认识

(1)西山遗址史前遗存特别是龙山早期的三座墓葬,可能代表着一种新的地方类型,我们称之为“西山三期类型”。这种类型器物和齐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的陶器均有相似之处,具有很明显的地方类型特征。

(2)西山遗址首次大规模揭露出早期秦人的聚落遗存。发现的附带陶水管道的夯土建筑、城墙等遗迹,显示了西山遗址具有较高等级,有可能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秦人的一处中心聚落。

(3)甘肃礼县西山城址是至今发现的秦人最早的城,具有因地制宜的防御功能特点,城邑的建造时代等反映出其最有可能是历史文献记载的“西犬丘”所在。

(4)根据随葬品组合和器物特点,判断 M2003 年代为西周晚期秦人墓葬,喇叭口罐等秦式器物特征明显。这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秦人贵族铜器墓。

(5)遗址内发现的马坑、牛坑及其他动物坑四周都没有同时期墓葬,部分马坑排列很规律,可能和祭祀有关。

四、学术价值

(1)西山遗址史前遗存的发现,特别是相当于中原龙山时代早期遗存的新发现,为建立陇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奠定了基础。尤其是龙山早期遗存的发现,对全面认识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分布及其与周边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秦城和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秦人墓葬,对探讨秦人早期历史和秦早期都邑的建立等情况,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证据。一批西周晚期秦人墓的发现,为进一步认识早期秦文化特点和探讨秦人屈肢葬的渊源、意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3)有一定规模的马匹掩埋坑及相关发现,是研究早期秦人祭祀习俗和宗教活动的宝贵资料,是目前探讨秦人早期祭祀制度最直接的考古证据。有望推动西畤地望及秦汉国家祭祀制度等相关问题的探讨。

(4)遗址位于燕子河与西汉水交汇地带,该区域内已经发现有鸾亭山汉代祭天遗址和西山遗址隔河相望。鸾亭山遗址已经确认为汉代西畤,那么秦人的西畤必离其不远,而秦人早期都邑——西犬丘也必在其附近,西山遗址或有成为西犬丘的可能。这为我们探寻秦人早期都邑——西犬丘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