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百科 >

二里头遗址简介被称为“最早的中国”是否当之无愧?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23 11:16:00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已经进行了六十余年,在遗址中发现的遗迹包括:宫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在遗址的中部发现了三十余处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其中最大的两座已经被正式发掘。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1号宫殿基址呈四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占地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主殿坐北朝南,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四面围墙环绕,内有廊庑行道。正门位于南面,东、南、西各有一道侧门。2号宫殿基址面积稍小,大殿东西长58米,南北宽72.8米,四面也有围墙,东、南、西三面有回廊,很是宽敞。

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两座宫殿的建造时间不一定相同,其确切的年代尚待研究。1号、2号宫殿基址是此前学术界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2004年,考古人员在2号宫殿基址下方发掘出了年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的3号建筑基址,使中国宫殿建筑群的年代提前了一百年左右。

二里头遗址宫殿建筑模型

记载夏朝纪年的文献中最具权威性的当属《太平御览》引用《竹书纪年》中的:“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司马迁参考了《尚书》等古籍后在《史记·夏本纪》中列举出了夏王的世系:大禹、启、太康、中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共十七世,勾勒出夏朝的大致面貌。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

从年代上来看,商、周的行年较为准确,有甲骨文和金文作为铁证,可以据此推断出夏朝所处的年代。《中国通史简编》将夏朝定位在了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根据碳14测定,其年代与文献中的记载相吻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夏都斟鄩。

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

二里头拥有好几个“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王城遗址,这是中华文明从古国迈入王国的一个重要标志,还有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大道,即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中国最早的官营手工作坊区、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同时出土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刻有蛇形、龙形纹饰的陶器,可以说这里的人们毋庸置疑是龙的传人,最令人惊喜的是在宫殿区的道路上发现了双轮车留下的车辙,使双轮车的发明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车辙。

绿松石龙形器

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可以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一种意见认为一期至四期均为夏文化,另一种意见认为一、二期是夏文化,三、四期是商汤王城的遗址。虽然有争议,但二里头文化的主体是夏朝遗存的说法被学术界普遍认同。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

如果说王城是一个点,那么整个夏朝应该是一个面。换言之,二里头文化不仅仅局限于二里头,其范围势必更加广阔。那么夏文化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夏文化的中心区域位于豫西、晋南这是毋庸置疑的,“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正是由于其处在中华文明发展的中心地带,故嵩山又有“中岳”之称,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豫西、晋南是夏人的起源地,也是他们获得“夏”这个名称的重要依据。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

夏文化影响所及的分布范围包括:河南、山西西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以及山东部分地区。二里头文化因其地域范围之广、内容之差异,可分为多个类型,主要包括:晋西南地区的东下冯类型、冀南豫北地区的豫东类型、豫南地区的下王岗类型。不同类型的二里头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这个区域大致属于大禹所划“九州”中的冀州、豫州,也就是所谓的中原。

禹贡九州图

夏文化是当时的主流文化和主体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地区的非主体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大禹治水可以说是中原文化一次大范围的传播,再加上贸易、人口的自然迁移,都会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夏文化对“天下”的影响力与渗透力不容小觑。

二里头遗址的意义

文献中的夏朝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与二里头遗址的碳14测定相吻合,相传夏人发源于晋南、豫西一带,也与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地点相呼应。时空和地域的重合,以及数量众多的文物,都是夏朝存在的确凿证据。

绿松石串珠

二里头遗址以道路和墙垣划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构成了网格状的宏大格局,这就是后世“里坊制”的雏形,每个网格分属于不同的群体,这说明二里头王城很有可能已经形成了分区居住的布局,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层次分明及治理结构的井然有序,表明当时的统治体系已经趋于成熟,这是进入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以前人们认为夏朝是以石器为主,考古发掘证明夏朝已经有大量的青铜器,很明显二里头文化进入了青铜时代。根据统计,发现的礼器有鼎、爵、觚、斝、盉,兵器有戈、戚、箭镞,工具有凿、锛、锥、钻、钁等。这些器物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采用了合范、分铸、连铸等铸造技术,有些器物上镶嵌有精美的绿松石,有些还有鎏金痕迹。此外还有精美的陶器、玉器,充分反映出夏朝的文化高度。在一座大墓中,出土了一只黑陶杯,薄如蛋壳,古朴典雅,工艺精湛,是夏人尚黑的象征。

绿松石龙牌饰

《说文解字》记载:“夏,中国之人也,从‘臼’,两手,‘夊’,两足也。”,古文中的“夏”字由上到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首”、“臼”和“夊”,意思是夏人会动脑,爱劳动,勇于探索。“夏”也有“大”、“雅”之意。或许这就是其他部族对夏人的一种极高的评价,中华是礼仪之邦,从出土的大量礼器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陶方鼎

二里头文化以其高度辉煌的王朝气象、高度发达的控制网络和统治文明,成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并率先进入王朝文明的阶段。在此过程中,中原腹地形成了以二里头为中心的众星捧月式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经过商、周的传承,最终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文化,因此,二里头被誉为“最早的中国”当之无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