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文公的几个典故,你都清楚么

46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30 17:37:49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在位时间9年。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对内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同时整顿军队,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是公认的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很有趣的是,这位君主一生与六个成语有关,了解晋文公我们先从这六个成语开始!


一、退避三舍

典出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背景: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原文: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译文: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 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退避三舍”。现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二、贪天之功

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背景: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成为晋国国君,大行封赏功臣的时候,却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

原文: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译文: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重耳还活着。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重耳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贪天之功”。 现常泛指把集体或他人的功劳都记在自己的名下。


令人感动的是,介之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为了谢绝晋文公请他出山的念头,引火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三、竭泽而渔

典出《吕氏春秋》,背景:中原地区的曹、卫、陈、蔡、郑等诸侯国都倒向强大的楚国,只有宋国不愿意亲楚,而投靠了晋国。楚成王非常恼怒,他命大将统帅三军,包围了宋国的都城商丘。宋成公(即宋襄公之子)赶紧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亲率大军前往救援,在城濮(今山东濮县)与楚军相遇。从实力上对比,楚强晋弱,晋文公召集众臣一起商量对策。有大臣提议应该采用欺诈的方法迷惑楚军,然后伺机击败他们。晋文公觉得很有道理。但大臣雍季却持反对意见。

原文: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译文:雍季说:“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森林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意思就是欺诈的方法虽然偶尔用一次会取得成功,可是常用就会失灵,因此并不是长久之计)。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竭泽而渔”。 现常比喻做事只顾眼前的利益,丝毫不为以后打算。

四、艰难险阻

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背景:发生在晋楚城濮之战时期,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亲率大军进攻曹国和卫国。曹国和卫国是两个小国,它们都依附于楚国。在此之前,楚国曾围攻宋国,晋文公此举实际上借攻打曹、卫两国来解除宋国之围,而楚成王有意撤军。

原文: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

译文:楚成王进入申城并住下来,让申叔离开谷地,让子玉离开宋国,说:“不要去追逐晋国军队!晋文公在外边,十九年了,而果然得到了晋国。险阻艰难,都尝过了;民情真假,也都知道了。上天给予他年寿,同时除去了他的祸害,上天所设置的,难道可以废除吗?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艰难险阻”。 现常形容经历极为困难的境地。

五、师直为壮

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背景:同发生在晋楚城濮之战时期。

原文: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

译文:子犯说: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无理就气衰,哪里在于行军时间的长短呢?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这里。退三舍躲避他们,就是作为报答。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要用这个来庇护他们的敌人,我们缺理而楚国有理,加上他们的士气一向饱满,不能认为是衰疲。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师直为壮”。 现指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敌。

六、兵不厌诈

典出《韩非子·难一》,背景:同发生在晋楚城濮之战时期,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晋文公召集众大臣在一起商议对策。

原文: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译文: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曾听说,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兵不厌诈”。 现比喻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