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以民为本是谁的思想主张(以民为本:中国历史上最贤明的执政理念)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08 07:45:38    

“以民为本”是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出自《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维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中国史书最早记载民(老百姓)是立国之本的思想。从此,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政治信念。

“以民为本”,“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与“君”相对。“以民为本”,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民为重,君为轻”。在唐朝以前,只有“以民为本”,没有“以人为本”。 唐太宗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为避皇帝的讳,“世”改称“代”,“民”改称“人”。于是,“以民为本”就成了“以人为本”。但在唐朝,意思并没有变。,“以民为本”针对的是君主,“以人为本”比较的是人和物。

大禹的儿子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王,开启了父死子承的帝制时代。然而第一个继承皇位的儿子太康,就因为没有德行,导致老百姓反感。太康贪图享乐,由于嫦娥之争,与后羿结怨。后在外打猎长期不归,国都被后羿侵占。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被赶到嵩山北麓的洛河边,追述大禹的告诫而作《五子之歌》,表达了五个诲意。大概意思:一是说大禹说过,老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可轻视。人民为国家之本,本固了国家才能安宁;二是大禹说过,不要贪图女色,打猎玩乐,嗜酒,豪华的住宅。只要有此一项,就会导致亡国;三是陶唐氏部落本来有很广大的土地,因为失德,败坏纲常,导致灭亡;四是大禹为后世楷模,治定了法典,因为太康废弃了典法,导致宗庙祭祀灭绝;五是我们被后羿逼到洛河对岸,没有归宿,叹息兄长太康没有谨慎地管理国家,追悔莫及。

在中国历史上贤明的君主和先贤们,实施以民为本仁政的例子很多。颍上(今河南登封)人管仲是中国历史上较早提出“富民”为“治国之道”的思想家。“凡治国之道,必然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治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民富裕的国家容易治理,如果百姓贫困就会“危乡轻家”,以致“陵上犯禁”。所以,善于治国的统治者,都知道先使人民富裕起来。

孔子回答学生端木赐如何治国时,提出“足食”的富民观;孟子“制民恒产”的富民观是建立在其政治哲学基础之上的;西汉文景之治,采用修生养息办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唐太宗李世民引用荀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言,经常告诫身边的人,把人民比喻成水,把自己比喻成舟,强调“以民为本”思想;唐玄宗开元盛世,提出“轻徭薄赋”;明宣宗朱瞻基(宣德)提出“仁孝治天下”,体恤民情等等。

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有其重要价值。中国古代丰富而杰出的民本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价值,弥足珍贵,不容抛弃。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警示我们,只有以民为本,国家才能兴旺昌盛。否则必遭灭亡。

成语“以民为本”:古代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理国家应该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