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俄罗斯属于哪个洲的?大部分领土处于亚洲,却为何被认为是欧洲国家?

57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3-06 23:20:12    

在高中的时候第一接触世界史,当时我就很费解一个问题,俄罗斯是怎么来的?

好像我们的世界史中,俄罗斯是突然在彼得大帝的时候进入了我们的世界。那彼得大帝之前呢?之后呢?这个问题在上学期间并没有解决,直到读了俄裔法国作家米歇尔·埃莱尔的《俄罗斯帝国史》才算有了一个基础的认知。

这本书分了两部分,上部分是从862年,留里克统治诺夫哥罗德开始,一直写到第三罗马,彼得大帝登场。下部分是从彼得大帝写到尼古拉二世退位,整整1000多年的历史。《俄罗斯帝国史》的副标题叫从“留里克到尼古拉二世”,了解一战的可能对尼古拉二世相对更熟悉。而留里克确实是比较陌生的。

从留里克到第三罗马

虽然欧洲人很不想承认俄罗斯是他们的一份子,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俄罗斯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欧洲国家。

从俄罗斯的城市重心也可以看出来,虽然俄罗斯东西纵深特别长,但他的政治经济中心几乎一直都在偏向西方,更近欧洲的莫斯科。对于俄罗斯来说,亚洲只是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战略纵深。但这也造成了俄罗斯贫富差距极大,且地域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在文化方面,俄罗斯文化与欧洲其他民族差异并不像欧亚差距那么大,即使在亚洲地区俄罗斯居民,其实生活习惯还是偏欧洲的。

俄罗斯有194个民族,但主体民族仍然是俄罗斯族,占比高达77%,俄罗斯族属于东斯拉夫人,欧洲原住民族之一。俄罗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长于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罗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广袤的东欧平原上。

一直到862年,留里克统治诺夫哥罗德。882年,留里克的亲属、诺夫格罗德公国的奥列格大公征服基辅公国和其他一些部落。这才逐步以基辅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国家,史称基辅罗斯,并且取得了基辅大公的称号。13世纪初,基辅罗斯衰落,封建制度与诸侯分立。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皇帝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和伊凡三世结婚。他们俩的儿子继承王位成为瓦西里三世,从此以后便自称“第三罗马”。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法典,规定了拜占廷的双头鹰国徽为俄罗斯国徽,以此来表示俄罗斯成为真正的“第三罗马”。

我想对我们东正教帝国最杰出、最崇高的统治者说几句话……爱基督和爱上帝的人都知道,所有基督教帝国终将灭亡,然后我们的国家将会继承其衣钵。正如预言书中所说的那样,那就是俄罗斯帝国。两个罗马倒下了,但是第三个屹立不倒,不再会有第四个,这将会是永久的罗马。

实际上,罗马帝国的真正国号就是罗马,而首都也是今天意大利首都罗马,称呼帝国是因为有强大的国力、辽阔的领土。正因为罗马帝国在欧洲历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文明地位,所以后续的欧洲国家都想把自己跟罗马帝国挂钩,这是自己继承罗马帝国的标志,所以有“第一罗马”、“第二罗马”、“第三罗马”的别称。从此俄罗斯好像一直都有着谜一样的第三帝国情结。

很快,俄罗斯进入了帝国时代。

从彼得大帝到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帝国是1721年至1917年间俄罗斯的国名。

按俄罗斯及世界主流学派观点,俄罗斯沙皇国是1547年—1721年间俄罗斯的国号,而在彼得大帝时期,才变成了俄罗斯帝国。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得益于彼得大帝。

1613年,全俄罗斯缙绅会议(zemskysobor)宣布立17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开始。俄罗斯开始只是一个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国,其帝国的地位并不被欧洲承认。

在彼得一世成为沙皇后,一开始他为了保护南方的国界而开始对抗信奉伊斯兰教的鞑靼和奥斯曼帝国。为了继续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彼得开始到欧洲寻找盟友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拜访了勃兰登堡(普鲁士)、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等。

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他从头开始,从生活习惯入手做了非常深入的改革。在回国的第二天,彼得一世亲手剪掉了来觐见他的贵族们的长胡须,从形象上让俄罗斯人更向西欧靠拢。彼得一世甚至放弃了俄罗斯自己的历法,改用公历。一系列的改革起到了作用,俄罗斯很快开办了现代化学校,税收也得到了增加。但在1700年的瓦尔纳战役中,一败涂地。这是彼得一世率俄军同查理十二世的瑞典军队在纳尔瓦城附近进行的首次大规模战役。这次战役的失败,让彼得一世加速了改革的进度。

1712年后,彼得一世迁都至圣彼得堡。他仿照西方国家的模式实行了义务兵役制,招募新兵。开始筹建后来声名赫赫的“波罗的海舰队”。同时彼得一世跟瑞典的战争也一直在继续。经过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从瑞典王国那里夺得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

1721年彼得一世在与瑞典的大北方战争胜利后,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的皇帝”的头衔,正式称皇帝,从此以后的俄罗斯正式国号为“俄罗斯帝国”,“俄罗斯的沙皇(凯撒)”的称号也变成了“俄罗斯的皇帝”。

彼得大帝之后,俄罗斯最有名的君主应该就是叶卡捷琳娜大帝了。

叶卡捷琳娜大帝

这位女大帝的故事传奇且精彩,可以拍成一部宫斗、悬疑、权谋历史大剧,当然也确实有这样一部精彩的电视剧。

1745年,叶卡捷琳娜的新婚生活并不幸福,夫妻俩感情不好。她的丈夫彼得大公痴迷于制作沙盘玩具,根本不正眼看她。就连新婚之夜,彼得大公都不知所踪。而叶卡捷琳娜也逐渐意识到,要想在腥风血雨的宫廷中生存下去,自己一定要走到金字塔的最顶端。而作为罗曼诺夫王朝沙皇继承人彼得大公的妻子,她必须要有个孩子。

但是婚后五年,叶卡捷琳娜都没有生育。这导致当时的伊丽莎白女皇大发雷霆,女皇的震怒,提醒了叶卡捷琳娜。无论如何,她都必须要有一个孩子,因为帝国需要继承人,不然她的位子不会坐稳,甚至会影响到她的生命。终于在1754年,两人婚后9年,叶卡捷琳娜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保罗。几乎没有人相信,保罗是彼得的儿子。但保罗的降生,没有改变叶卡捷琳娜的处境。

叶卡捷琳娜在日记里写道,她当时反复考虑,只看到了三条出路:

一是继续当彼得的妻子,最后和彼得一起共存亡;二是逆来顺受,被彼得抓起来或者被废黜,送进修道院;三是主动采取行动,自己的命运,自己作主。

虽然当时的情况还不明朗,但随着伊丽莎白沙皇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叶卡捷琳娜知道他只有选择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才能活下去。从此,叶卡捷琳娜开始努力结交权臣格里高利·奥尔洛夫等人,逐渐拥有了一批支持自己的势力。

1761年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沙皇伊丽莎白去世。彼得大公继位,史称“彼得三世”。就在彼得三世在位第二年,权臣格里高利·奥尔洛夫认为,发动政变时机已经成熟。他们依靠近卫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出击,将彼得三世赶下台,并秘密关押起来。叶卡捷琳娜于同年在格里高利·奥尔洛夫等人和近卫军的拥护下,正式登基,成为俄国第八位沙皇,也是俄国建国以来的第四位女沙皇。

她主张开明专制,统治期间,俄罗斯帝国向南、向西扩张,在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中取得右岸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部分地区,对土耳其作战取得黑海沿岸地区与克里米亚和库尔兰部分地区;但在阻止土尔扈特东归的作战中却几乎全军覆没。同时在她统治的时期,俄罗斯帝国农奴制达到顶峰。

因为《俄罗斯帝国史》是通史,所以关于叶卡捷琳娜的故事讲述比较简单。想了解这位传奇的女性大帝,可以阅读西蒙·塞巴格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波将金》。

1894年尼古拉二世即位,他坚信君主享有绝对权力,反对任何形式的民主改革,并公开驳斥地方自治组织。1904年更是出兵中国东北,引发日俄战争。当然日俄战争俄罗斯的失败,引爆了1905年的俄国革命。1917年先后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者使尼古拉二世退位,后者使他丧命。值得一提的是,尼古拉二世是在位期间唯一一位到过亚洲的俄罗斯君主。

僧侣口中“永久的第三罗马”还是倒下了。


如果有一个世界级热搜排名,那俄罗斯肯定经常上榜。尤其是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一直都是国际关系中的热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