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中国硒谷,剑邑之都—丰城市属于哪个市

50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3-04 10:48:02    

1.丰城市简介

丰城市,隶属于宜春市的县级市,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下游、鄱阳湖盆地南端;东接临川区,南临崇仁县、新干县、乐安县,西至樟树市、高安市,北接新建区、南昌县。丰城市国土总面积 2836 平方公里,下辖 6个街道、20个建制镇、7个乡。2021 年全市户籍人口 146.96万。2021 年 GDP 总量 612.9 亿元,财政收入91.52亿元。

丰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划南昌县南境置富城县,丰城市因治荣塘丰水之西而得名。又相传境域为春秋干将莫邪雌雄宝剑藏地,故别名“剑邑”。晋太康元年(280年),改称丰城县。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丰城市行政区划地图

2.目标策略

愿景定位:区域性明星城市。将丰城市打造成为大南昌都市圈核心城市,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活力的中等规模发达城市,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前二十位。

城市职能:生态之城;智造基地;品质家园;活力乡村;城市绿矿。

规划目标:到2035年,各领域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突出制造业优势、自然环境生态优势以及交通区位优势,先进制造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区域互通辐射能力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

发展战略:生态重塑——生态为底、全域风景;创新重塑——区域协同、多向链接;品质重塑——多元融合、便捷高效;乡村重塑——融合发展、秀美乡村;路径重塑——节点培育、板块提升。

3.总体格局

3.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构建“一心、一带、两园、三片”的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格局。

一心:筑基河东、拓展河西,形成拥江发展的城市中心区。

一带:生态优先、合理开发,构建充分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水运资源的沿赣江保护与发展带。

两园:产业兴城、空间保障,以城南园区(循环产业园)、城北园区(高新区中心片、陶瓷片、化工集中区)。

三片:尊重自然、集约发展,形成全域国土空间三大分区:富硒生态旅游区、城镇集中发展区、特色农业与生态保护区。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格局图

3.2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构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科学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图

3.3生态空间格局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明晰保护与管理要求。

生态红线划定。划定原则:优先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功能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生态极敏感脆弱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蚀等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玉华山、罗山、珠山、九龙山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和重要林地;药湖国家湿地公园、玉龙河省级湿地公园、赣江水源保护地等重要湿地。

生态红线管理: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生态保护红线图

远山为屏、近水为景,构筑“一带、三轴、三屏、四廊、多点”生态空间格局。

一带: 赣江生态带;三轴: 清丰山溪生态轴、锦江生态轴、抚河生态轴;

三屏: 玉华山—升华山—罗山生态屏障、九龙山生态屏障、珠山生态屏障;

四廊: 九龙山 - 罗山、株山 - 玉华山、龙山水库 - 药湖 - 株山、曲江 - 尚庄丘陵等四条生态廊道;

多点: 药湖国家湿地公园、玉龙河省级湿地公园、龙津湖、浠湖以及各大中型水库等水源地或备用水源地。

生态空间格局

4 农业空间

4.1农业空间格局

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计”战略,推动形成保护更加有力、执行更加顺畅、管理更加高效的耕地保护新格局。按照“三区三线”划定规则和自然资源部下发的工作底图基础数据开展“三区三线”划定,丰城市划定耕地保护目标 142.78 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126.82 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任务占现状耕地的 87%以上。丰城市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压力较大。

永久基本农田及耕地范围图

优化农业空间布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任务,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着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建设。保障丰城两室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培育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六大特色优势农业。紧盯油茶、富硒大米、丰城麻鸭等丰城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蔬菜、中药材、富硒渔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富硒 + 农业、富硒 + 加工、富硒 + 康养旅游等新型业态。加快从大宗农业向精品农业、粗放农业向精致农业、自然农业向精准农业转变。打造一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

4.2农业发展格局

建全“三区多基地”的农业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北部休闲农产品主产区:丰城北部区域,主要发展富硒水稻、有机蔬菜、花卉苗木种植等。依托农业园区推进三产融合体校,打造一批精品特色产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中部平原农产品主产区:丰城中部平原区域,主要发展富硒水稻、有机蔬菜、富硒渔业等。

南部现代农产品主产区:丰城南部山区,重点发展水产及畜牧业等高效农业产业,同事发展中草药、油茶等特色产业,强化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

多个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现状农业产业基础,打造农产品生产基地,主要建设水稻、蔬菜、油茶、花卉苗木、水产、渔业、中药材、畜牧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多产融合。

农业生产空间格局图

5.城镇空间

5.1 城镇空间格局

构筑一个中心集聚拥江发展的大中心城区,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分明的城镇体系。

中心城区:依托现有城镇空间基础,推进中心城河东河西片区拥江发展,与周边重点镇共同形成大中心城区组团式发展格局。

重点镇:依托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优势等条件,重点发展上塘、曲江、梅林镇与同田乡,北向发展,融入大南昌都市圈。

城镇圈:形成中心城及邻近乡镇城镇圈、隍城镇为中心的西北部城镇圈、白土镇为中心的东部城镇圈、洛市镇为中心的南部城镇圈。以城镇圈为基础,分级分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5.2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纳入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纳入与中心城区功能密切联系的外围临近区域,以多规合一中心城区范围为基准,结合城镇开发边界、结合规划路网,对原中心城区范围进行微调,中心城区面积:211.32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

确定发展方向与规模,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北拓、南控、西优、东强。

北拓:以原陶瓷产业片区为基础,拓展智能家居制造等相关产业;落位化工集中区,打造邻近G60、融入大南昌的城北产业片区。

南控:适度拓展循环园区,升级产业配套,注重周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保护。

西优:高新区优化更新提质,打造产城融合带和科创带;丰水湖公园周边品质提升。

东强:通过围绕高铁站点周边的 TOD 开发模式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强化高铁新城核心、丰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以及龙津洲城市核心;做强高铁新城及商贸物流区。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规划图

5.3中心城区用地格局

构建“一江、一环、两轴、四片”的中心城区用地格局。

一江:赣江景观发展轴;

一环:产城融合联动环;

两轴:南北功能联系带、东西功能联系带;

四片:城北产业片区、河西产城融合片区、河东城市片区、城南产业片区。

中心城区用地格局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精明增长:守住生态底线,引导城镇建设空间有序拓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精明增长。结合城市发展的新动能,为中心城市预留适量发展空间。

内涵提升:加快经济转变,促进人口、用地、产业、资金各类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加强板块经济整合,引导工业集中,做强园区经济。

集中集聚:提升用地质量效益,构筑现代产业新高地。利用生态优势,创新生态文明发展新思路、新模式。提升城市品质,强化公共服务配给,塑造宜人空间。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图

5.4城市风貌与策略

营造文化商业双十字名片,保留部分城市记忆 + 提升生活品质。梳理两横三纵的道路体系,与东侧居住区和南侧高铁片区相连接形成围绕沙湖公园的旅 - 居 - 文功能组团形成解放南路 - 人民路 1 公里商业街区带,并联动滨江核心历史保护街区。

站前地区综合开发——高铁站片区。加强与南昌大都市圈的联系,承接外溢功能资源,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配套;配置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区、酒店、会展等设施,联动丰城新老高铁站之间的枢纽开发带。

打造赣江两侧重点地区。无边界中央公园——生态洲岛:充分利用生态基础良好的江中生态洲岛,结合体育、文化艺术与休闲业态。

赣江明珠——江东江西核心区域。赣江南北两侧联动发展,形成丰城的赣江明珠。赣江北侧集聚商业、商务及品质引领型居住为主,形成丰城跨江发展的核心区域。赣江南侧围绕历史文化街区,以特色商业、生态公园、城市更新街区为主的片区。

贯通滨江活力带。

点——活力驿站。每隔一公里,设置活力驿站,提供便民服务设施;赣江南北两侧驿站类型特色化。

线——滨江风景路。打通空间断点、激活空间资源,使江岸更开放。“漫步、跑步、骑行”三线贯通。聚焦历史文化街区,彰显文化底蕴,使江岸更具人文性。

链接城市公园。通过市区内部的绿廊将市区郊野公园与赣江及滨江步道进行联通。

5.5乡村振兴

分类引导,乡村振兴,闲适城乡乐土。

集聚提升类:集中配置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考虑搬迁撤并类村庄安置。

城郊融合类:加快推动与城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特色保护类:按照“保护优先”原则,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关系。

拆迁撤并类:主要指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且人口较少的村庄,地处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庄。

市域乡村分类发展引导规划图


6.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

6.1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

保护森林资源,打造山林为衬的绿色之城;划定造林绿化空间,实施造林绿化精准管理。结合城市更新,采取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等方式,增加城市绿地;鼓励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利用废弃闲置土地增加村庄绿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规范、因害设防建设农田防护林;依法合规开展铁路、公路、河渠两侧,湖库周边等绿化建设。

林地规划分区图

6.2水资源、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保护水资源、湿地资源,打造水脉交织的蓝色之城;严守用水红线,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

现状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地 22 个:市级水源地——赣江丰城饮用水源区,市级备用水源地——玉华山水库、黄金水库;乡镇水源地:赣江、锦江、抚河、清丰山溪、丰水河、三门坑水库、紫云山水库、攸洛水库、潘桥水库、金桥水库等;规划规划新增锦江、丰水河(及其支流)水源地保护区 11 处;严格执行水源地水质标准,取水口上游 1000m 至下游 100m 禁止设置排水口。

药湖国家湿地公园,玉龙河省级湿地公园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实施严格保护;推进沿赣江、清丰山溪、锦江等主要河道原挖沙采石的滩涂湿地的生态修复。

水资源保护规划图

6.3矿产资源保护利用

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优势,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推进矿山环境治理与地质修复。丰城市处于钦杭结合带北带至萍乐坳陷终端,矿产资源丰富,煤炭、高岭土、陶瓷土、水泥用灰岩等矿产开采历史悠久,是丰城市重要的基础支柱产业之一。

合理开发保护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矿产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实现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坚持节约集约,加强监管,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效益。禁止开采区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优化监管流程,有效防止违法违规采矿活动。

矿产资源保护规划图

6.4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全域全要素生态修复。加强赣江和重要水源地生态保护,提升玉华山、九龙山、珠山等重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全域全要素生态修复

7.产业体系

7.1产业体系

坚持以产兴城,圈层布局、片区集聚,科学谋划产业。

产业体系:“1+4+N”产业体系。打造“1+4+N”产业体系,延链、补链、强链,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 1 个主导产业:循环经济产业。

4 大支柱产业:化工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家居建材、富硒产业。

N 个支撑产业:绿色食品与生命健康、职业教育及其衍生行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

7.2 产业空间布局

产业布局:一轴一带、三层七片。

一轴:城市科创产业发展轴

一带:沿江现代商贸物流发展带

三层:城市服务产业圈层、智能制造产业圈层、旅游发展产业圈层。

七片:中心城综合服务集聚区、高新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循环产业集聚区、富硒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白马-株山历史人文旅游集聚区、玉华-紫云自然生态旅游集聚区。

产业空间规划格局图

7.3产业格局

提质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沿火炬四路布局科创研发类企业,形成火炬路研发创新轴;沿丰源大道,结合目前学校等设施,布局生产服务邻里中心和商业配套设施,集中为周边生产;园区和产业研发园区提供生产服务配套设施;沿滨江和公园等生态价值高的区域,布局人才居住房,实现产城融合。

做精做专——陶瓷产业片区与循环经济产业区陶瓷产业片区:陶瓷片区、化工集中区、智能家居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区:循环经济产业区、电镀产业园。

产研结合——共享区 + 教学区 + 实践区中央形成共享区,共享配套设施及公共空间;结合职教片区特色,引入教育实践机构,布局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按照教学、科创需求,配置商业设施和文化设施,更好服务人群。

8.基础设施体系

8.1综合交通体系

融入以南昌为核心的放射性交通网络布局。

铁路:东西向强化城市建联动功能,南北向提升南昌辐射功能,形成一枢两站的铁路客运枢纽布局。

水运:市域内沿赣江规划设置 7个货运港区以及 1 处客运港区。

公路:区域高速公路优化。形成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络,完善外围城镇间干线公路连接体系。

市域交通运输体系

8.2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健全丰城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赣江特色公共服务轴设施配置。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特色教育设施配置;灵敏高效、科学全面精准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好性;就近就便、布局均衡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生活圈规划布局示意图

结合人口分布,构建职住服均衡的中心城区公共服务体系。

市级综合服务中心:3 处。行政办公服务中心;高铁新城服务中心;商业商务综合服务中心。

片区级综合服务中心:7 处。中心城北部:高新区片区中心、职教城片区中心、中心城南部:丰水湖片区中心、商贸物流片区中心、老城商贸服务中心、陶瓷产业片区中心、循环经济片区中心。

中心城区中心体系规划图

8.3绿色山水空间格局体系

强调城市与“山、水”的关系,构建以赣江风光带为生态发展主轴,外围以生态型自然景观为廊道,中心城区以城市公园为斑块的绿色网络。

市域山水景观格局规划图

9.历史文化特色保护体系

建立全面的、多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框架 , 划分四类保护类别:

古建筑保护:共10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要求执行保持文物古迹的原真性

古墓葬保护:共4处,划定周边保护范围,防止其受到损坏。

古遗址保护:共17处,保护其文化内涵价值和历史价值,防止自然因素的破坏。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共2处,严格保护村庄整体风貌,保存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