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南京有几个区分别是哪些(南京市各区县地名由来)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17 21:30:37    

南京市,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 ,江苏省省会。全市下辖11个区,分别是: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

因历来称国都为京都、京师、京城,在疆域之北为北京,在疆域之南为南京。原为应天府。明洪武元年,称应天府为南京、称开封府为北京;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正统六年(1441年)正式改应天府为南京。《辞源》:“太祖丙申年三月曰应天府。洪武元年八月建都,曰南京。十一年曰京师。永乐元年仍曰南京。”别名金陵。《金陵图经》:“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又别称石头城。《元和郡县图志》石头城:“在县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吴改为石头城,建安十六年,吴大帝修筑,以贮财宝军器,有戍。”“诸葛亮云:钟山龙盘,石城虎踞。”

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国设棠邑,这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周景王四年(前541年),吴国建濑渚邑,因城池坚固,又名固城。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年)前后,吴国筑冶城。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筑越城。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灭越,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秦朝时,设秣陵县、丹阳县、江乘县、堂邑县。西汉时,设湖熟县。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改秣陵县为建业县。三国吴时,孙权在此建都,建业县为国都。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为秣陵县、临江县;太康二年(281年),改临江县为江宁县;太康三年(282年),设建邺县;建业元年(313年),为建康县。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时,以建康县为国都。

隋开皇九年(589年),撤建康县并入江宁县。唐武德三年(620年),为归化县;武德七年(624年),为金陵县;武德九年(626年),为白下县;贞观九年(635年),为江宁县;至德二年(757年),为江宁郡治;乾元元年(758年),为江宁州治;上元二年(761年),为上元县;光启三年(887年),为江宁州治。五代吴武义二年(920年),为金陵府。南唐升元元年(937年),为江宁府。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为江宁州;天禧二年(1018年),为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为建康府。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为建康路;天历二年(1329年),为集庆路;至正十六年(1356年),为江南行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南京,为国都;洪武十一年(1378年),为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将南京改为留都。清朝初,为江宁府;康熙六年(1667年),为江苏布政使司治;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称天京;同治四年(1864年),为江宁府。

民国三年(1914年),设金陵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设南京市,定南京为首都。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南京特别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南京直辖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40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仍为直辖市。1952年,为江苏省省会。

一、玄武区

因区境北部有玄武湖而得名。《太平寰宇记》玄武湖:“宋元嘉末有黑龙见湖内,故为玄武湖也。”《元和郡县图志》:“玄武湖,在县北十里,周二十五里。”

战国时,为楚国金陵邑地。秦汉时,为秣陵县、江乘县地。三国吴时,为建业县、典农都尉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为秣陵县地;太康三年(282年),为建邺县、秣陵县地;建兴元年(313年),为建康县、江乘县地。隋朝时,为江宁县地。唐宋元明清时,为上元县地。1913年,为江宁县地。1927年,为南京市地。1934年,为孝陵区、燕子矶区地。1945年,为燕子矶区、孝陵卫区地。1949年,设第一区。1955年,为玄武区。1967年,为要武区。1973年,为玄武区。

二、秦淮区

以境内有秦淮河流经而得名。《太平寰宇记》:“《丹阳记》云:(秦)始皇凿金陵方山,其断处为渎,则今淮水经城中,入大江,是曰秦淮。”

战国时,为楚国金陵邑地。秦汉时,为秣陵县、江乘县地。三国吴时,为建业县、典农都尉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为秣陵县地;太康三年(282年),为建邺县、秣陵县地;建兴元年(313年),为建康县、江乘县地。隋朝时,为江宁县地。唐朝时,为上元县、金陵县、白下县、江宁县地。宋元时,为江宁县、上元县地。明清时,为上元县地。1913年,为江宁县地。1927年,为南京市地。1949年,设第三区。1955年,为秦淮区。1967年,为遵义区。1973年,为秦淮区。2013年,原秦淮区、白下区合并,成立新的秦淮区。

三、建邺区

以古建邺县得名。东汉末孙权取“建立千秋伟业”之意改秣陵县为建业县。西晋太康三年改为建邺县。《元和郡县图志》:“建安中改秣陵为建业,晋复为秣陵,孝武帝又分秣陵水北为建业。”《太平寰宇记》:“至建安十六年,吴大帝自京口徙此,因改为建业。”

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朝时,为秣陵县地。新莽时,为宣亭县地。东汉时,为秣陵县地;建安十七年(212年),为建业县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为秣陵县地;太康二年(281年),为建业县地;太康三年(282年),为建邺县地;建兴元年(313年),为建康县地。隋开皇九年(589年),撤建康县并入江宁县。唐武德三年(620年),为归化县地;武德七年(624年),为金陵县地;武德九年(626年),为白下县地;贞观九年(635年),为江宁县地;上元二年(761年),为上元县地。宋元时,为江宁县地。明清时,为上元县地。1933年,设南京市第五区。1950年,为第四区。1955年,为建邺区。1967年,为红卫区。1973年,为建邺区。

四、鼓楼区

以境内的鼓楼得名。

战国时,为楚国金陵邑地。秦朝、西汉时,为秣陵县、江乘县地。东汉时,为建业县地。西晋时,为建邺县地。东晋南朝时,为建康县地。隋朝时,为江宁县地。唐朝时,为上元县地。宋元明清时,为江宁县、上元县地。1933年,设南京市第六区。1950年,为第五区。1955年,为鼓楼区。1967年,为延安区。1973年,为鼓楼区。2013年,撤销鼓楼区、下关区,以原两区所辖区域设立新的鼓楼区。

五、浦口区

以地处长江之滨而得名。“浦口”意为“水滨临岸处”。《江浦县志》:“浦口,元为浦子市,亦称浦子口。”

春秋时,为棠邑,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汉时,为棠邑县地。西晋太康六年(285年),设乌江县;永嘉元年(307年),为宣化镇。东晋隆安元年(397年),为尉氏县地。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为尉氏县、堂邑县地。隋开皇三年(583年),为六合镇。唐朝时,为乌江县、六合县、清流县地。宋元时,为乌江县、六合县、来安县地。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江浦县。清朝时,为江浦县、六合县地。1914年,属金陵道。1927年,为南京市地。1933年,设第八区。1950年,为第七区。1955年,为浦口区。2002年,撤江浦县并入浦口区。

六、栖霞区

以境内的栖霞山得名。栖霞山清幽怡静,风景迷人,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

1950年,为南京市第八区。1953年,为第九区。1955年,为栖霞区。1958年,撤栖霞区并入郊区。1963年,设栖霞区。1965年,撤陵园区、燕子矶区并入栖霞区。1970年,设钟山特区。1975年,撤钟山特区并入栖霞区。

七、雨花台区

以境内的雨花台得名。相传南朝梁时高僧云光法师在此处高台设坛讲经感动了佛祖,天降雨花石,故称此高台为雨花台。《读史方舆纪要》:“在府南聚宝门外稍东冈阜最高处,曰雨花台,以梁时僧云光讲经雨花而名。”

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朝、西汉时,为秣陵县地。三国吴时,为建业县地。西晋时,为秣陵县、建邺县地。东晋南朝时,为建康县、秣陵县、江宁县地。隋朝时,为江宁县地。唐朝时,为上元县地。南唐到清朝时,为上元县、江宁县地。1933年,为南京市第十、第十一区地。1950年,为新十、新十一区地。1953年,为新十区。1955年,为雨花台区。

八、江宁区

晋代设江宁县,寓“江外宁静无事”之意。《舆地志》:“故江宁县城在县南七十里。晋永嘉中,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因置江宁县。南门临浦水,至今呼江宁。”

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朝时,为秣陵县、丹阳县、江乘县地。东汉时,为湖熟县、江乘县地。三国吴时,为建业县、典农都尉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设临江县,后改为江宁县。唐武德三年(620年),为归化县地;武德八年(625年),为金陵县地;武德九年(626年),为白下县地;贞观九年(635年),为江宁县地;上元二年(761年),为上元县地。五代吴天十四年(917年),设江宁县。两宋时,先后属江宁府、州、建康府。元朝时,先后属建康路、集庆路、应天府。明朝时,属南京。清朝时,属江宁府。1914年,属金陵道。1927年,属南京市。1949年,属镇江专区。1958年,属南京市。1962年,属镇江专区。1971年,属南京市。2000年,撤县设江宁区。

九、六合区

以境内的六合山(六峰山)得名。六合山因山中有六座形胜奇特、峰峰相连的山峰而得名。《舆地纪胜》:六合山“即定山也。其山相接,通谓之六合山。旧名六峰,曰寒山、曰狮子、曰双鸡、曰芙蓉、曰高妙、曰石人”。《元和郡县图志》:六合山“在县北八十里,六合县因六合山以为名”。

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朝时,为棠邑县地。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为棠邑侯国地;元狩六年(前117年),为堂邑侯国地;元鼎元年(前116年),为堂邑县地。西晋元康七年(297年),属堂邑郡。东晋隆安元年(397年),侨设秦郡、秦县、尉氏县、义成县。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设横山县。北周时,为六合郡、方山县。隋开皇元年(581年),撤六合郡;开皇四年(584年),撤尉氏县、堂邑县、方山县设六合县。唐朝时,先后属南兖州、方州、扬州。南唐保大六年(948年),为雄州。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为六合县。

两宋时,属扬州。元朝时,先后属扬州路、真州路。明朝时,属应天府。清朝时,属江宁府。1914年,属金陵道。1934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南京市。1950年,属泰州专区。1952年,属扬州专区。1958年,属南京市。1962年,属扬州专区。1966年,属六合专区。1971年,属扬州专区。1975年,属南京市。1980年,设南京市大厂区。2002年,大厂区、六合县合并为六合区。

十、溧水区

以境内的溧水得名。《太平寰宇记》溧阳县:“溧水西自溧水县界流入。”

春秋时,设濑渚邑,先后属吴国、楚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朝时,设溧阳县。三国吴时,设永安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年),设溧水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撤溧阳县并入溧水县。唐武德三年(620年),设溧阳县。北宋时,属江宁府。南宋时,属建康府。元元贞元年( 1295年),为溧水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为溧水县;弘治四年(1491年),设高淳县。清朝时,属江宁府。1914年,属金陵道。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苏南行政区。1953年,属镇江专区。1958年,属常州专区。1959年,属镇江专区。1983年,属南京市。2013年,撤销溧水县,设立南京市溧水区。

十一、高淳区

以境内的高淳镇得名。《明统一志》:高淳县“本溧水县地,弘治四年割立信等七乡建为县,开治高淳镇,故名”。

春秋时,为吴国陵平邑。战国时,为楚国平陵邑。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为溧阳县地。隋唐宋时,为溧水县地。元朝时,属溧水州。明弘治四年(1491年),设高淳县。清朝时,属江宁府。1914年,属金陵道。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镇江专区。1958年,属常州专区。1959年,属镇江专区。1983年,属南京市。2013年,撤销高淳县,设立南京市高淳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