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八闽首郡,九邑亚都——长乐属于哪里

4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7 18:53:21    

长乐(闽东语福州话Diòng-lŏ̤h)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市辖区。长乐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口南岸,正好处在长江口与珠江口间海岸线的正中位置。辖境东濒台湾海峡,西与闽侯县毗邻,南与福清市相连,北与马尾区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为北纬25°40'-26°04',东经119°23'-119°59',陆地总面积723.6平方公里,海域约1,000平方公里。长乐地貌属低山丘陵小区,低山丘陵略成“工”字型,分布于中部和南部。东部为开阔的滨海平原,西部为营前-玉田平原。长乐下辖四个街道、十二个镇、两个乡,市政府驻吴航街道。长乐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启锚地,也是福建省著名侨乡,侨居海外及港澳长乐人近40万人。历史文化经济聚为一身,有着“海滨邹鲁、文献名邦”、“华侨之乡、民营企业雄厚”的称誉。

长乐福州十邑之一,古称长邑,又称吴航。吴航之称,传春秋时吴王夫差或三国时东吴孙皓于六平吴航造船,因此得名。清长乐县令卢择元与长乐训导范光表皆做有《吴航辩》,以证吴航由来。长乐于唐武德六年置县,初名新宁,取《诗经》“宅新邑,宁厥止”之义,后改长乐取自《诗经》“长安久乐”之义。

宋元祐三年,长乐人林通做《图经》,始有志载。明永乐年间开始编纂县志。而后六修县志:明弘治十六年甲子年由知县象山王涣编次,邑人刘则和纂修,上虞潘援校对;明万历二年甲戌年由知县常熟蒋以忠编次,邑人郑世威纂修,东莞李日清校对;明崇祯十四年辛巳年由知县嘉善夏允彝纂修,邑人刘沂春编次,邑人郑际明校对;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年由知县福安贺世骏总裁;清同治八年己巳年由知县武陵彭光藻、会稽王家驹总裁;民国六年李驹纂修。今存明弘治、明崇祯、清乾隆、清同治、民国等五版县志。

图片来自网络

长乐偏安于闽越一隅演化为后世称颂的“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承载着“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历史文化的迁移,千年吴航始终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自唐开成三年长乐人林鶠科举考中进士开始直到清代,先后有九百五十多名长乐人考取进士。吏部铨选宏词拔萃:林慎思(长乐潭头人)。礼部科考状元:绍兴壬戌陈诚之(长乐金峰人);淳熙戊戌姚颖(长乐文岭人);嘉定戊辰郑自诚(郑性之,长乐古槐人);宝祐癸丑姚勉(长乐文岭人);咸淳戊辰陈文龙(长乐文岭人,祖籍莆田);洪武丁丑陈安(长乐营前人);永乐辛卯马铎(长乐潭头人);永乐戊戌李骐(长乐鹤上人);嘉靖癸丑陈谨(长乐营前人)。寄籍长乐的状元:宣德庚戌林霆(本县教谕之子);嘉靖癸未姚徕(本县县令子,应十洋成市之兆);万历庚戌韩敬(本县县令子,生于长乐县署)。武状元:庆元己未陈良彪(长乐金峰人)。榜眼:唐卓云、明陈全、清吴文焕。探花五人:张翀、张镇(翀子)、陈景著、黄桂等。

唐林慎思八闽第一位思想家,著作《伸蒙子》、《续孟子》,兄弟五人同登科举,五子登科。

林慎思子林征乾符二年得中进士,父子双进士。

绍熙元年,一榜九进士:潘显伯、景伯、颢伯兄、丁惠悫、陈泾、王元应、郑湜、 姚有容、林应旂。

乾道八年、庆元二年、绍定二年、淳祐十年,皆一榜十进士;淳熙二年,一榜十一进士;宝庆二年,一榜十二进士;端平二年,一榜十三进士;宝祐四年,一榜十四进士,淳熙五年,姚颖榜一榜十五进士。

兄弟同榜进士。大中祥符元年,潘征、潘衢兄弟;宋乾道八年,陈百揆与弟百昌同榜进士;宋宝佑四年,杨琦与弟梦斗、胞弟叔济、胞侄次郑四人同榜进士;清道光十五年,刘建韶与弟建庚同榜进士。

八子五登科。陈德隆生八子,有五子登科,其中陈谈、陈言赞为进士,陈让为举人,陈銮出任霍邱知县,陈瑾出任东昌同知。

四世九进士。林邦俊,古槐人,宋元佑六年进士,长子次融、次子次龄、三子次崇,分别于绍兴十八年、二十一年、二十四年次第连捷中进士;次融长子惟宁、次子尧辅分别于淳熙二年和八年登进士;次龄子林镒亦于嘉泰二年登进士;林镒长子林浩、次子林沆,又分别于嘉定元年及四年再连捷登进士。

三世三翰林。明永乐年间,江田人陈仲完,以儒士中式,召试擢第一名,官左春坊赞善兼翰林编修;从子陈登,以篆书独步,召为翰林;侄孙陈全,以廷试第二(榜眼)擢侍讲,权翰林院事。

父子两解元。明洪武二十六年林赐膺乡试榜首(解元),正统三年其子林侨亦登乡试榜首。

父子同探花。南宋十一都邑人张羽中,嘉定四年中探花,其子张镇亦于绍定五年中探花。

父子两尚书。南宋东隅人赵彦,乾道五年进士,官尚书郎少保,其子赵以夫嘉定十年进士,官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又明朝古槐人陈瑞,嘉靖二年进士,官兵部尚书,其子长祚隆庆五年进士,官工部尚书。

宋朝有陈诚之、林摅等9人宰相;宋、明、清三朝有郑丙、郑怀德等8人尚书

还有兄弟两状元、姚坑七世二元十进士,一门三学士、叔侄七进士、一街两状元等等,不可胜数。

至于其他,东汉有杏林董奉;唐有百丈怀海;宋有名儒黄勉斋、《九龙图》陈容;元有经学家欧阳恍;明有姚坑后裔姚广孝、博物学大家谢在杭、甘薯之父陈振龙;近代有郑振铎、谢婉莹等,长乐风流人物数不胜数。


图片来自网络

长乐前揖平原,后负崇冈,沧海环其左,双江拱其右,由延、建溪端而下,泉、兴潮涨而上,至是适平。首石一山,高出霄汉;六平、五马旋绕络绎;紫薇、文笔立其左右;龟、麟、太常峙其前后。马江泻空,鹤岭决云。二十四都,连阡度陌,相为营卫。所以风气完密,地势雄壮,虽东南之边疆。实闽省之名邑也。

东抵海澳,西抵闽县界,南抵福清界,北抵闽县嘉登里界。东西横四十五里,南北纵一百里,县治偏西北焉。

出西门由崎后、里仁、厚德、长洋至五竹桥八里,即长、闽交界。沿山北至浮崎岭五十里,有长、闽分界碑。

出北门三里至大帝崎,五里至石门里,三里至考溪(与闽界燕洋中隔一坑),四里至龟宿村止焉。峰峦层叠,道路崎岖。正北下山,右为筹岩,入北乡界。左历过洋山岭利村,至猴屿江八里,皆属闽县界。

出东门里许即岭口,过石岊岭至北山二里,右行至青桥五里,至青山下三里,至湖南二里,至古槐五里,至感恩五里,至三溪五里(三溪西分一路至石门三里),至漳坂四里,至江田三里,至小祉十里,至大祉十里,至松下卜里,福清海山可望而见,此南乡道里也。

出东门里许即岭口,岭口左行,二里至岭西,二里过鹤岭,五里至鹤上,二里至庵前,五里过杜母岭,三里至洞湖,三里至蓝田,二里至横岭,五里至岭南。由岭南东北直行二里至沙堤,四里至厚福陈塘港,沿海西北行,二里许至汶上,又二里许至广石渡头。由岭南向北,十里至潭头港有渡,三里至泽里渡头。左旋五里入二刘,又西行里许入枫林,又里许入岱西。沿山七里至风门岭。过坑西行,八里至县东门。其由蓝田右行,八里至金峰街,七里至前、后董,二里许至石井港,二里许至梅花,此北乡道里也。

出东门里许即岭口,岭口左行,二里至岭西,二里过鹤岭,五里至鹤上,二里至庵前,庵前左行,至云路三里,至旒峰三里,至漳港及前岐五里。出东门里许即岭口,过石岊岭至北山二里,北山东行,三里至桃坑,三里至沙京,三里至屿头,五里至壶井,与东山洽屿各澳相连,界南北两乡之中,是为中路,至县东门约二三十里不等。

南门外右行,至较场二里,至龙门三里,至首占、(糹孟)上五里。

南门外左行至阜山二里(南门由上湖至闸兜五里,至阜山亦二里),南至岱边三里,至珠湖三里,至幽林二里,至坑田三里,至东渡五里。又西南里许界闽县玉田,以坑为界。南五里蕉岭,岭下即罗田十八墩,又十里石尤岭,则为福清界矣。

北乡各澳岸至东沙,即东狮与白犬连峙洋中。水洋约一百二十里。

南乡各澳岸至东沙,水洋约一百三四十里。

城西下洞至省城大桥,水洋一百二十里,上洞至大桥,水洋一百二十五里。

城西小船过江,历营前渡,又过乌龙江,至省城陆路八十里。

由邑西关外盐课馆道头过江,五里至洋头墩,五里过中岭,五里至营前江道头,二里洞头墩,五里过状元岭,二里至下洋村,五里至黄石村,五里至峡兜村,过江上岸即峡北村,五里至三角埕,五里至林铺,五里黄山街,五里白匏亭,十里过下渡街,五里过梅坞岭至南台,五里至南台横山铺,五里至省南关下,共计旱路八十里。

总计通邑西南负山,东北环海,幅员亦甚狭矣。宋蒋之奇云:“全闽八郡,长邑为冠。”非以地言也。夏志云:“长于福属。介闽、候、福清为四大邑。乃长之壤偏焉,视三邑半之耳。其地南北袤六十五里,东西广一百二十里,东抵海澳,西抵闽县界,俱一百二十甲。南抵福清界五十里,北抵海广六十五里,东南至东洛水路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石尤岭福清界六十里,东折至当田澳连江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闽县界五竹溪五里。

分野之说,始于《周官》,述于左氏。在周人占验,不爽符节;汉唐以来,则不尽然,岂古术密今术疏乎?非也。周天十二次二十八宿,各以星分属九州十八省千四百余县,外藩岛国尚不与焉。夫以一星属于州,州分为省,省分为府,府分为县,而欲毕有准验,其可得乎?左氏浮夸。所述星占恐多附会。天道远,人道迩,治郡县者,务尽人道而已。天道存其迹,不废不泥,有变则加儆,斯务实之学矣。作星野志。

闽于《禹贡》当属扬州,于秦郡则属会稽,《尔雅·星纪》斗、牵牛、婺女三星也。《史记·天官书》、《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县志》、《晋书·天文志》、《隋书·地理志》皆以斗、牛、女为扬州之分野。自斗十一、十二度至女七度,为星纪之次,于辰属丑,又为吴越之分。闽在越,分兼牛、女矣。而《唐书·天文志》则谓闽兼斗、牛,《元史·天文志》则谓闽惟属斗,《明史·天文志》则谓闽兼牛、女。此正史言闽分星,大同而小异者也。《春秋·元命苞》魏陈卓、吴虞翻皆以闽分星惟属牛,盖以会稽人牛一度,每星一度,跨地千四百六里有奇,则谓闽省戚隶会稽牛一度,较为可信。此又各家言闽分星之不同者也。长乐偏福州府之东南百二十里而近,据《经纬图》则与福州同隶于牛分也。

向来皆以星纪而测牛、女之度,泛濫曼羡,无济实用,何所取焉?惟《明史·天文志》:福建省,北极出地二十六度。以两法测之,全省二十六度,福州府当二十五度矣。今长乐在福州之东,则又当二十五度之偏东也。

《左氏传》至《史》、《汉》、《晋》、《隋》,闽省占验附于星纪,属吴越之分。惟唐景福元年,星孛斗、牛,其占越有自立者,而王潮起于闽中,此为闽省占验之始。他如以五纬星占验,则有主荧惑者(《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续汉志注》)。以北斗七星占验,则有主权星而当杓魁之交者(《春秋纬·文耀钧》、《唐书·天文志》);以十干十二支占验,则有主癸亥者(《汉书·天文志》、《淮南子》); 以云汉占验,则有主南斗当云汉下流者(《唐书·天文志》);以周易卦位占验,则有主巽维者(《唐书·天文志》)。大都参错优侗,不足征信。此于福州尚无稽,而况长乐乎?

福州气候恒燠。长乐居丙位之东,燠不为瘴,寒不至沍。右依山,左环海。春多北风,义多暴风,俗谓正月初九玉皇暴,念九拗九暴,二月初八龙神暴,十九观音暴,三月清明暴,此数暴,舟人相避之。及秋应多西风而反少者,则山为障蔽也。凡五谷草木果实之熟,邑西连闽县属者,较府治迟一候,至邑东则渐迟一气。地东南际海,夏秋间每多飓风,庄子所谓扶摇羊角是也。具四至面旋转,故名飓风,俗谓风灾。飓将作,必先海啸,俗名海洞。南从御国山旁起,至梅花澳止,无风浪涌,轰腾澎湃。时有破篷,形状如霓,仅出半截,名曰飓母。啸止不出三日,飓风作矣。风将息,则自北而南,仍止御国山旁。风将大,则从梅花澳直过北交,至浙江温州界。傍海之民,常以占风信焉。

图片来自网络

自唐上元元年,移置六平吴航头,宋元以前无城池。明弘治三年,知县潘府乃拓地城之。广袤仅里许。门:东曰六平,西西双江,南曰十洋,北曰首石。后虽时加修葺,规模卑隘。嘉靖癸丑,倭夷不靖,巡抚王忬、巡按赵孔昭请城长乐,遂发公帑金万二千余缗,知县詹莱董其役,阅十月而功成。城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周千四十五丈有奇。水关五,窝铺五十有七。门:东曰镇海,西曰清江,南曰阳春,北曰拱极,其西南门以便民出入,曰平政。嘉靖戊午,知县杨汝辅复造敌台一十三座。城南有河,知县戴时望凿于辛酉岁。西引江潮,东接溪水,环城一带藉以为固;而舟航直至东门,民便之。隆庆己巳,知县蒋以忠易水关之木栅以石。崇祯辛已,知县夏允彝复扩城二百八十丈有奇。北距山巅,造城楼一,敌台四,水关一,石桥一,窝铺二十,览胜亭一。旧城楼、敌台、窝铺、城垛,圮者建之,毁者葺之。更开河五百三十丈,引江水达于外浦,引外浦之水环绕南城,内达于学官之前,潜通伴池,与城隍之溪水相接;又引浦水与鳌头之水合引入城内至太平桥,与小有天之泉水相接。大小舟航皆可入城。又引二水由东而北直达东门城外。于是城外有池,堿内有水,守备益固。凡费三千八百金,皆以历年所行常平余利、寺租余银、梅花仓余米成之。士民各乐助资力,三月而城工成,一月而河工成。县丞郭元贞董其役。清乾隆二年,知县殷凤梧领帑重修。乾隆十一年,知县戴永朴领帑重修。乾隆二十一年,知县贺世骏领帑重修。凡城门五,水关一,水闸四,炮台一十三。窝铺二十四,垛口九百三十八,一切完固。

长乐县署唐上元元年, 始迁今所。自明崇祯间,知县夏允彝重修,后渐倾圮。清顺治四年,毁于寇,间权宜修葺。康熙四十八年,知县崔振琳仍旧制一概重修。监生陈洪潢助银四百两,建厅事。前为戒石亭,又前为仪门,为鼓楼。厅事下左为吏舍六间,后一间。厅室下右为吏舍,前六间,后四间。仪门外东为狱房,为福德祠,为足食仓,为仓王庙。仪门外西有戏台。厅事西为穿堂,穿堂右为花厅,幕房在花厅后,内署在花厅前,退思轩在花厅之西。乾隆十年,知县戴永朴拆戒石亭,书其箴挂厅事倒照于上。乾隆二十二年,知县贺世骏捐修堂廨、仪门、鼓楼,树绰楔于戒石亭旧地:外曰“海滨邹鲁”;内曰“百里具瞻”。

县丞署在仪门之西,共二座。左座,康熙间灾,存右座及前后厢房数间。乾隆二十四年,县丞裁署归县。

主簿署久归县署。

巡捕署在仪门内之东, 两座。右有吏舍、福德祠。乾隆十年,典史杨沛雨重建后座。

审检所在仪门西。前后二座,即旧县丞署。民国二年,省设审判厅,令各县设审检所。知事昊鼎芬修葺,以为审判开庭之所。三年,废审检所,现改为办事厅。

拘留所在仪门外监狱之前, 旧名班房,今改称拘留所。

教谕署训导署

都司廨五进共一十七间, 在县治东街。后改为守备廨,今驻扎警备队。

察院在县治东半里许。后改为箭道,属都司廨。

千总廨在县治西,即旧按察分司。

驾阁库,在县厅事西,贮库藏钱粮银两并各色脏物。

库藏房,在县幕厅后,贮历轮军黄册籍。

火药库,初在厅事东,明知县夏允彝建,后移旧察院地,清乾隆中,知县贺世骏移箭道后山上。


长乐疆域沿革

长乐唐虞之时属扬州。

禹贡因之亦属扬州之域。

周时为七闽地。

秦置闽中郡。

汉初封无诸为闽越王,都此。

汉武帝间,灭闽越徙其人于江淮间,尽虚其地,后立冶县,属会稽郡。

东汉末,分冶县地为东南二部,此为南部。

三国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因而属之。

晋惠帝时置扬州部建安郡,属江州刺史管辖。太康年分建安郡为建安郡七县、晋安郡八县。析置原丰县为晋安郡治。此时已分七乡;河阳乡(即今吴航镇)、岱阳乡(即今首占镇岱边村)、北燕乡(即今潭头金峰交界处)、晋平乡(即今罗联乡)、方安乡(即今江田镇西北)、长央乡(即今北山村一带)、昌乐乡(即今沙京村)。

南朝时属江州晋安郡,宋明帝时改晋安郡为晋平郡,后又改会晋安郡。

梁天监年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梁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

陈朝永定间,陈武帝为设闽州,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

天嘉六年,闽州罢,属东扬州。

隋大业年间改晋安郡为建安郡,领四县,并改原丰为闽县。

唐武德六年都督王义童析闽县地置新宁县(即今之十二都敦素里,曰“古县”者是也),寻改为长乐县。辖善政、崇贤、安时、昌化、永泰、依福、崇邱、太平、感德、崇德、孝义、万安、长东、永福、永乐等十五乡。

唐圣历二年析长乐南部八乡:太平、感德、崇德、孝义、万安、长东、永福、永乐,置万安县(即今福清市)。

唐景云二年,改泉州为闽州,长乐县属闽州。

唐上元元年,防御使董介以其地卑隘迁置今所。

唐元和三年省入福唐,五年复置。

唐咸通至乾符年间,里人林慎思兄弟五人同登第,故改崇贤为芳桂乡。

五代后梁乾化元年,改名安昌县。

后唐同光元年,复名长乐县。

后唐长兴四年(闽龙启元年),闽王王延钧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以闽县为长乐县,以长乐县为侯官县,以侯官县为闽兴县。

后唐清泰二年(闽永和元年),复名长乐县。

后晋天福六年(闽永隆三年),改名安昌县。翌年,复名长乐县。

宋大中祥符元年,潘循兄弟同榜,故改安时乡为二难乡。

宋庆历年间,并余下七乡:善政、芳桂、二难、昌化、永泰、依福、崇邱为四乡,即善政、昌化、芳桂、二难,统三十二里。

元至正间罢四乡为二十四都,增至三十六里。

明洪武间复立四乡,统二隅、二里、二十二都、一百零九图。明洪武六年,松下从福清县划归长乐县管辖,分界碑尚存,陆地面积增加2平方公里。并在此设巡检寨司;其后福州名称屡有更改,长乐县均隶之。

清时乡都仍旧,增八图,共一百一十七图。

民国元年,废府设道,长乐县隶东路道。

民国三年,改称闽海道。

民国十四年,废道,长乐县直隶福建省。

民国二十二年十一月,以十九路军将领为核心,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民国人民革命政府,划福建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长乐属闽海省。

民国二十三年一月“闽变”失败。七月,长乐县隶第一行政督察区,为该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辖长乐、闽侯、连江、福清、平潭、永泰、罗源等县。将闽侯县十三区的的高详、光俗、至德、钦仁、绍惠、江左六里地域划归长乐县第七区管辖,立分界碑于太岁坑(今黄石村),陆地面积增加112.5平方公里。

民国三十六年 四月,第一区专员公署迁到福安县。长乐等八县二市由福建省政府直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省设立八个专区,长乐属闽侯专区管辖。长乐设一镇五区,辖138个乡。城关镇驻地吴航,一区鹤上区驻沙京,二区江田区驻江田,三区金峰区驻金峰,四区营前区驻营前,五区玉田区驻玉田。全县159个乡。

1950年春,设城关区(含城关镇),后设第六区(潭头区,驻潭头),共七个区。

1951年,改城关区为一区,鹤上区为第二区(驻地移到鹤上),江田区改为第七区。

1952年夏季,增设古槐区为第八区(驻古槐),梅花区为第九区(驻梅花)。

1955年,全省改设五个专区,长乐属福安专区管辖。八月二十三日,将九个区合并为六个区:营前、东渡、鹤上、江田、金峰、潭头。

1956年四月,六个区缩为一个镇、四个区,辖五十二个乡。城关镇辖西关、胜德、东关、十洋(街);营前区辖营前镇、玉田镇、三峰、下洋、洋屿、罗联、首占、坑田、石屏、赤屿、大溪、泮野;鹤上区辖漳港镇、鹤上、屿头、百户、壶井、旒峰、演屿、青桥、沙京、云路;金峰辖金峰镇、梅花镇、梅花奂石壁、大鹤、岭南、文溪、厚福、阜山、华阳、三星、湖南、东吴、石董、闽鹤、猴屿、东沙(待解放乡);江田区辖古槐镇、江田镇、三溪镇、感恩、洋下、长垅、首祉、大祉、环山。翌年,改城关镇为城关区。

1958年六月,实行撤区并乡,全县区划为:城关、营前、首占、金峰、罗联、玉田、潭头、梅花、湖南、猴屿、沙京、漳港、江田、感恩、东沙十五个乡(镇)。九月,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把十五个乡(镇)合并成八个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以村为单位划为88个生产大队、850个生产小队。

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管辖。调整体制后,分为118个生产大队、805个生产小队。

1960年,并为94个生产大队、762个生产小队。1964年恢复城关区为城关镇,隶属城关公社。

1967年1月,公社领导机构改称生产领导班子。同年,增设梅花、湖南、首占、漳港4个公社。至此,全县共有12个公社,199个生产大队、2763个生产小队,另立4个管理区。

1968年5月,各公社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

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长乐属闽侯地区管辖。

1971年,改属莆田地区管辖。

1979年1月,由梅花公社划出文岭等11个大队,设文岭公社。

1980年5月,由玉田公社划出马厝等8个大队,设三山公社。此时,全县共12个公社。

1980年10月公社、镇革命委员会分别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

1982年9月,城关镇更名吴航镇,城关公社更名航城公社,三山公社更名罗联公社。此时,全县共12个公社、1个镇。

1983年7月1日,实行市带县体制,长乐属福州市管辖。

1984年9月,金峰、营前、梅花、潭头4个公社改为镇建制,其余均改为乡建制,共设11个乡,5个镇。

1987年7月,潭头镇划出猴屿等4个村设猴屿乡;江田乡划出首祉、大祉等7个村设首祉乡。

1990年2月,玉田乡改为镇建制;12月江田、鹤上、古槐3个乡改为镇建制。

1992年1月,航城乡改为镇建制;10月,首占、文武砂、首祉、漳港、湖南、文岭6个乡改为镇建制。

1994年2月,长乐撤县设市,仍隶属福州市管辖。8月,首祉镇改称松下镇。至此,全县有吴航、航城、营前等16个镇,罗联、猴屿2个乡,十洋、西关、东关等238个村委会,航兴、十洋、西关等9个居委会。

2017年11月6日,长乐撤市设区,以原长乐市的行政区域为长乐区的行政区域,辖吴航、航城、营前、漳港4个街道,首占、玉田、松下、江田、古槐、文武砂、鹤上、湖南、金峰、文岭、梅花、潭头12个镇,罗联、猴屿2个乡,共226个村、30个社区,辖区面积658平方公里,人口72.5万。长乐区人民政府驻吴航街道解放路27号。


图片来自网络


文庙、先贤、秩祀

先师,宋元旧称文宣王,明嘉靖九年,改称至圣先师孔子,清仍之。殿制覆以黄瓦。岁春秋仲月上丁日祀以太牢。光绪三十三年,礼部奏准先师升为大祀典。

祭文庙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致祭。先期。承祭官率陪祭各官齐赴文庙阶下,行一跪三叩头礼,教官涤器视牲,并瘗毛血。至期黎明,各官衣朝衣齐集行礼。

名宦祠在明伦堂之右。中祀唐县令殷尧藩;宋县令李葺、闵希声、吴仲举、方次彭、萧竑、徐世英、袁正规、方翥、齐普、詹奎章,主簿陈之邵、赵文孙,教谕潘援、郭岱,训导胡大部;元县尹吕复;明知县邱宗亮、王遵道、潘府、钟绍、龙琰、龙韬、何应和、吴遵、詹莱、杨汝辅、蒋以忠、韩绍、郁文周、李奇珍、郑尚友、夏允彝,县丞张文可、朱褒,主簿刘有源,典史黄本、熊廷用,教谕孙大雅、廖正、陈文灿;清总督范承谟,巡抚李斯义,学院沈涵。续祀宋伍择之、陈可大、吴一鹏、王遇、诸葛悦、陈昭度;明黄瑰、汪正祁、罗叙古、杨麒、汪馆、曾铣、陈维德。

乡贤祠在明伦堂之右。中祀唐林慎思,宋陈烈、林安上、郑洙、陈宋霖、黄瑀、陈枅、黄斡、陈俞、郑子尚、蔡通、陈夔、刘砥、刘砺、郑申之、张翀、郑性之、陈如晦、林谷显、赵以夫、潘牥、高应松,元欧阳恍,明朱汉奎、陈祖、陈仲进、陈仲完、陈全、林赐、马铎、李骐、林侨、陈维新、谢士元、黄熙、陈德隆、王有恬、林廷选、郑锡文、郑宪、陈文沛、陈豫章、林公黼、郑源涣、郑世威、林山、谢廷兖、庄维春、陈文禹、李丕显、陈时范、陈梦雷、石磐、陈懋观、陈瑞、陈联芳、陈隽、林世章、陈省、阮琳、陈长祚、谢杰、李仕黼、林裕阳、江墉、陈訏谟、高士选、王国祯、马思理、刘沂春,清江子璜、王万年、江雯、陈书、陈庚焕、林廷玑。

社稷坛在县治西按仍之。殿制覆以黄瓦。岁春秋仲月上丁日祀以太牢。光绪三十三察分司后。宋时建,元至正二十七年重建。明洪武六年,县丞李观远修。正统中,知县龙韬修。成化中,知县罗叙修。弘治十五年,知县王涣修。清乾隆十二年,知县张学举重修。梅花澳揍亦有社稷坛。在尖峰山后,不知建自何时。

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在县治西南一里三峰塔下。元时建,历代递修。乾隆十二年,知县张学举重修。旧志又有风云雷雨坛,在十都。

先农坛在县治东关外。后座五柱四扇三间,前座三柱四扇三间,外有更衣亭,半月池,晒谷埕。雍正五年建,乾隆十三年,知县张学举请帑重修。祠制府、州、县建屋一间,正房供先农神位。又于坛右建屋一间,为粮仓。

雩祀通礼,岁孟夏后诹吉雩祭。

祈祀祈雨在城隍庙。注水盈缸,内插柳枝,设香案香蜡,拜用席。

报祀通礼,既应而报,陈设祭品,公服行报祀礼,仪同祈祀。

祭芒神,每岁有司预期塑造春牛并芒神。立春前一日,各官吉服迎于东郊祭勾芒神。至本日,衣朝衣,祭神讫,各执采仗,正官击鼓三声,环鞭土牛者三。

祭军牙六纛,每岁霜降日,武营盛装铠仗,迎请旗纛到教场,张幕结彩。

邑厉坛旧在县治北坑尾山。明初,知县邱宗亮迁西北斑鸠岭。弘治六年,知县潘府改迁天王寺侧。祟祯十二年毁,知县夏允彝重建。乡厉坛,诸都图各一所,规制同,惟十都五所。

关帝庙在县治西南,其先即射圃。康熙四十一年,知县张植等修建。雍正五年,改观德堂为崇圣祠。乾隆二十四年,知县贺世骏改创三间。同治七年,里人郑鵬程、陈良骥、陈臻等劝捐重修正殿,更设宫门两楹,制仿文庙。东西庑历代名将配祀,东庑配享张飞、王浚、韩擒虎、李靖、苏定方、郭子仪、曹彬、韩世忠、旭烈兀、徐达、冯胜、戚继光;西庑配享赵云、谢玄、贺若弼、尉迟敬德、李光弼、王彦章、狄青、刘锜、郭侃、常遇春、蓝玉、周遇吉。

文昌祠在县治南门内。前后两进,前祀文昌,后祀三代。

五贤祠在县东城外半里许,旧名朱文公祠。明正德七年,知县杨梁以公常与黄勉斋、刘存庵、刘在轩、陈自修四人讲学,请于巡按御史李如奎,改城隍庙于县治北,将庙地为祠祀公,而配以四先生。东有亭日“源头活水”,西有亭日“天光云影”,门匾曰“溪山第一”,皆摹刻公墨迹。嘉靖丁未,知县吴遵重修。祠匾曰“高山仰止”,门匾曰“朱文公祠"。俱邑人郑世威书。万历二十六年,知县卢龙云重建。崇祯六年,祠圮,知县郑尚友新之,为易今名。并置祠田一亩七分八厘,以赡守祠者。清康熙五十一年重修。嗣复圮,祠田地租俱归学征。乾隆二十七年,知县贺世骏领帑重修。年久倒塌。咸丰间,广文许遂元、蔡承祐、高之槐、周维翰先后倡捐重建,邑人士感修祠之功,立四公主祀焉。光绪戊寅,知县徐承禧捐俸重修。

朱子祠在县西河南奎桥东。康熙间,知县卫良佐撤齐天王庙,改祀朱子,并作义学。乾隆二十六年,知县贺世骏移建于河阳,监生陈五浩助五十金,并圣德境里民助三十金,请留旧祠为本里书院,仍祀朱子。乾隆三十三年、咸丰四年,先后重修。

长乐城隍庙旧在县后东北五十步东华观之侧,祀汉名臣周苛为城隍,宋元佑丁卯年创。明洪武十四年,知县邱宗亮改创于东隅城外半里许。正统间,知县龙韬修葺。弘治间,知县王渙重修。正德七年,知县杨梁以城外所建为五贤祠,仍祀城隍于旧庙。嘉靖四十年,知县戴时望重修三座,中座七楹三间,旁有庑,前后座各三楹三间。隆庆六年,知县蒋以忠砌庙道,南抵下橹桥,又于西北造桥一座,通北街。万历乙卯年,邑绅陈省倡修。清康熙乙亥年,署知县胡旭荣重修。壬申年,知县卫建勋重修,嗣知县傅宸楹重修。乾隆十三年,知县张学举重修。二十年,知县黄瑞鹤拆后座重建五楹三间,未竟。二十五年,知县贺世骏捐俸修竣。道光庚子年,合邑鸠赀重修。新建文武门、钟鼓楼、阴阳司,又於庙左建三座,前进行台,中进资圣寺,观音堂。三进僧舍。行台之西又小三进,头进阖邑尊王殿。二进熊公祠,三进官厅。行台之东。为毓麟宫、土地祠。于同治八年勒碑,经其始者,邑绅郑朝华、陈有隆等,继其成者,陈良骥、郑向奎、林绚云也。光绪间,知县徐承禧重修,每岁春秋仲月诹日,与风云雷雨山川同坛致祭,不在庙内。

天后宫在西关外花眉台。原在西隅南山之阳,乾隆二十六年,知县贺世骏以水神面山非宜,将宫改作书院为航书院。移祀天后神于今所。建宫二座,前座三柱三间,后座七柱三间。额曰“天后宫”,旁为僧舍。咸丰间,商民鸠赀重修,新盖拜台官厅,迄同治甲子,始落成,董其事者,邑绅陈声琚、郑向奎也。

土地祠在仪门东, 中祀土神。朔望正官谒庙及城隍,回祠行三拜礼。乾隆二十七年重建。

仓王庙旧即元明庙, 在县治仪门前之东。元元统元年,主簿刘伯贞创,清改今名。

汾阳王庙在县治东北水关外。唐咸通中,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光州王想从兄审知节度闽都,摄令长乐,奉所祀郭令公而来,家於芝山之阳,即山北为庙。

熊公司祀典史熊廷用, 在城隍庙左畔。明万历间,按察使司李思诚发银檄知县万编重修,并置祭田。

夏公祠在水仙王庙旁, 祀明知县夏允彝。后圮,基存。

马还初生祠在县治上巷西。明季阖邑公建,前后二座各三间。清乾隆二十六年马家重修。

西越双清祠在五贤祠旁。明崇祯间,知县夏允彝将郑公尚友所置讲堂旧基建祠,祀嘉善李公奇珍及郑公。两公皆西越人,后先三十年,为士民所共称。其清相类,故合祠以奉之。

三贤祠在三都凤山下。宋淳熙间敕建,祀先贤陈宋霖、陈析、陈合。清康熙丁巳重建。嗣圯,乾隆二十七年,知县贺世骏领帑重修。

杨公祠在四都。祀扬州都统使梦斗公及其兄琦、弟叔济、侄次郑。公死难于杨子江,飞魂还故里,传梦于父老,众咸叹异,为建祠于故里庐墓之侧,愿其额曰“敕封都统大使宋进土文章节义祠。”凡有祈祷辄应。清乾隆二十二年,里人重修。

黄勉斋祠在十一都青山下, 本勉斋先生旧宅。康熙三十年,即其地建为祠。乾隆二十七年,知县贺世骏领帑重修。道光二十四年,族人鸠赀重修。

狮岩庙在十八都壶井。祀宋李禄相公,始建于建炎间,宋左丞相陈宜中至祭,题有碑文。后多有敕封,重修庙宇等。

三忠祠在十九都江田陈氏南附祠之东。祀宋忠义陈公荣偕子宗傅、侄老成及一时殉难者百七十三人。清乾隆二十三年,知县贺世骏详请奉旨重修。

林忠烈伸蒙祠在德成岩。明万历乙卯,伸蒙裔孙有楚倡修精舍,辟建西厅特祀伸蒙。清乾隆五年,知县廖兴镇领帑重修。二十七年,知县贺世骏领帑重修。

三贤祠在方安里, 即龙峰岩。明提学潘璜命知县曾铣建,柯祀晦翁及刘砥、刘砺,故名三贤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