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妇女定义?一起走进它的历史!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0 08:45:46    


如果大家都在祝福“女神”和“女王”节日快乐,那么就让我们来祝福“妇女”节日快乐吧!笔者自2017年起每年都在呼吁不要把妇女节矫饰为“女神节”、“女王节”,呼吁在这一天大胆地使用“妇女”一词。然而,近些年的妇女节,已然抛弃了“妇女”。

(油画/王胜利)

对“妇女”避之不及大抵跟中国人的避讳礼仪有关。旧时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言谈中或撰文时提及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避讳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就是改变称呼。如此推来,“女神”、“女王”是对“妇女”一词的避讳。

问题是:“妇女”一词为何会成为一种忌讳呢?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妇”,古字形由“女”和“帚”构成,表示女子拿着扫帚打扫卫生,强调了女性在劳作。“妇女”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其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其定义是未满14周岁的女性为幼女;满14周岁(含14周岁)的女性为妇女。

实际上,在我国的话语体系中,很长时期内,“妇”和“女”是分开使用的,女者,指未婚女子;妇者,指已婚女子。“妇”、“女”,它们都来自于女性的家庭角色,所以一直缺乏一个对女性作为独立群体的整体性、统一性的称呼,女性被分割成不同的群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的存在,这也是数千年封建社会下中国妇女依附性社会地位的真实反映。


据学者考证,“妇女”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康有为1898年撰写的《请禁妇女裹足折》当中,

随后数位文化名流关于禁缠足的一系列讨论和抨击,也大多在标题中使用了“妇女”一词,史称“天足运动”。

1921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份女性刊物被定名为《妇女声》,该刊大力宣传下列主张:成年女子的言论不受父母、翁姑和丈夫的干涉;男女教育平等;女子有选举权、被选择权和从事其他政治活动权;女子有遗产继承权;男女同工同酬;女工及童工人权平等;女子参加农工的组织活动:男女携手,参加抵制军阀的群众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国外妇女联合等。

1922年,中共二大正式通过《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当指涉女性群体时,通篇只使用了“妇女”一词,决议提出中国近代历史上妇女地位提高的目标。自此,在正式文件中,“妇女”成为指代全中国女性的权威表述。


(何香凝/著名政治活动价 女权运动先驱者)

从“妇女”一词的发展来看,它并非区分已婚未婚的标志,也不只是与“男性”相对的性别指代词,而是带有思想启蒙色彩,是对自由平等孜孜不倦的追求,因而成为女性抗争的一副铮铮画卷。

作为一个妇女,她不再被要求依附于某一个人,也不再被要求依附于家庭,更在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和统治阶级的剥削之中做出过伟大的抗争。

(油画/刘仁庆)

“妇女”,如此铿锵有力的一个词,在今天---妇女节当天,“妇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女神”、“女王”。

细究之下,恐怕是社会对“妇女”的理解不足,对“妇女”的画像有失偏颇,对女性的期待和要求是畸形的。

“妇女”被理解为平凡、朴素、邋遢的中老年女性,与“女神”画像之下那般娇俏玲珑、年轻貌美大相径庭,与“女王”所代表的杀伐决断、气场全开相去甚远。所以,避讳,所以,取而代之。


(油画/藏族风情 镜心/南海岩)

然而,就算基于这样的误解,撇弃“妇女”的逻辑依然令人扼腕叹息:

1、女性的自然衰老,是不被乐见的。回归本质,女性衰老只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何以不被待见呢?细究,是隐蔽的性凝视,衰老之下代表的是生育力减弱。

2、一个平凡的女性,是不值得过妇女节的。这种逻辑对女性的处境、困境视而不见,却对成就指手画脚、高谈论阔。“女性不是简单的性别,更是一种处境”,我们始终坚信,女性的成就是被处境削弱过的。对此,不该是高高在上的指责和漠视,更应该看见女性在职场、家庭、家务、养育、生育中的困境。

(油画/王胜利)

更为重要的是,“女神”、“女王”代表的社会期待是对女性的极致苛求:女神化的肤白貌美、漫画腰太长腿;“女王”化的唯社会成就论。

“女神化”要求下,女性必然会生出容貌焦虑、身材焦虑;“女王化”要求下,女性在家务、养育上无法被工酬化的付出被消弭了。

没有神化没有王冠的妇女再次被推到视线之外,她们不得不又开始新一轮的抗争:让妇女就是妇女,不需要成神、不需要成王。

(油画/藏族老阿玛/李庆)

避讳源于古老的语言禁忌,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 制度的性质,花样繁多的避讳扭曲了本质,给人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戕害。非要把“妇女”变成“女神”、“女王”也是一种扭曲,不如大胆地使用“妇女”这个词语吧。

“天足”既已回归,又何必再缠回去呢?

做你自己!不需要成神、不需要称王!

相关文章